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梧州市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议政建言
  • 党派工商联简介
  • 专题报道
  • 文史资料
  • 理论研究
  • 媒体报道
  • 规章制度
  • 政协知识
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助推我市农业产业发展
作者: 市政协联谊委员会日期: 2023-03-01来源: 本站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继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后,党中央再次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系统全面部署三农工作。农业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只有做到产业振兴,才能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根据市政协2022年协商计划要求,由市政协副主席钟锋牵头,市政协联谊委员会组织来自农林、科技、经济等界别的市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并邀请我市农业技术领域的专家参与,于今年8月份开展主题为“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助推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专题协商调研,组织参观考察,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收集有关情况,商讨对策性建议。现将专题调研协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围绕梧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重点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融合农业科技资源,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工程。一是我市农业部门积极收集和报送农作物种质资源,近两年来我市共46个本地种质资源成功入库自治区农科院。二是拓展对外交流合作,通过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等专家团队为六堡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攻关,为我市六堡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展六堡茶加工工艺优化研究,提升梧州六堡茶产业科研技术水平,有效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三是依托自治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平台,开展“利用NMR鉴定不同年份六堡茶的方法研究”“六堡茶调节脂代谢实验研究”“六堡茶文化研究”等科学研究。

(二)实施科技强农工程。一是围绕我市种植和养殖产业发展趋势,依托项目实施开展新品种研发。在六堡茶方面,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浙江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绿异茶树良种研究院、广西苍梧县双贵六堡茶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实施了: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六堡茶种质资源创新平台建设》、广西农业科学院院市合作项目《六堡茶种质资源创新与综合利用》、广西农业科学院院市合作项目《梧州市野生茶树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梧州市科技项目《梧州市六堡茶种质资源普查、保护与利用》、梧州市科技项目《六堡茶优良品种集团选育》。通过项目实施,收集到具有不同性状特征的六堡茶种质资源102份,通过系统选育形成30个株系,完成撰写《六堡茶种质资源图谱》。在六堡镇双贵茶园建立六堡茶种质资源圃20亩,在龙圩建立种质资源圃5亩;建立六堡茶种质资源保护区3个、种质资源圃60亩、茶苗繁育圃60亩,建立野生茶树资源保护区50余亩,挂牌保护野生茶树40余株,申请植物新品种权4个。在畜牧业方面,依托《安格斯原种牛群选育》、《华南中蜂养蜂示范场建设与技术推广》科技项目开展良种繁育和种质资源选育,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在水产产业方面,推广陆基循环水生态养殖,目前全市已建成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水槽5条;陆基循环水养殖圆形池273个,约7.8万立方水体,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2个,约0.89万立方水体。

(三)加强农业重大病害防控技术和装备开发。一是实施水生动物疫病监测。二是以净化重大动物疫病为目标,通过探索研制一批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新技术,建设一批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及无规定动物疫病净化场。三是推广现代化生态养殖技术,打造绿色养殖模式。构建以养殖场设施改造、源头控污、应用微生物为主要内容的“微生物+”现代生态养殖格局。四是实施农用地安全利用联合攻关区试验点和农用地安全利用村级服务站项目。五是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2022年上半年全市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48.77万亩次,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12.36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不利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的总体处全区中下游水平,农业的科技投入总量,与其它兄弟市相比,相对偏低。我市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机构,主要是梧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历经多次改革和搬迁,目前缺乏自有科研基地,导致许多国家级、自治区级项目无法申报,科研工作只能借助共建基地开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科研工作开展受困受阻,科研成果面临孵化难、转化难的问题,不利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二是专业人才老化,科技创新驱动力不够。我是农业高科技研究人才不多,且专业人员结构老化,基层农技队伍出现了阶梯断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对科技创新热情不高,驱动力不够,特别对智慧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和区块链农业方面的农业科技更是知之不多。

三是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科研评价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近年以来,国家给专业科技人员松绑,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系列文件,强调科技创新机制要灵活,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股权激励和兼职创业等形式,激发创新活力,支撑产业升级发展,但仍存在政策落地实施难。我市也不例外,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仍然是以项目论文作为人才科技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导致许多专业科技人员“重学术论文轻产业需求”,可用于转化的有效成果供给不足和成果转化平台不畅通、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要建立稳定增长的农业项目资金投入政策和渠道,从制度上把推动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列为年度重大投资计划;认真梳理我市农业行业目前存在的需求、不足和产业发展瓶颈,及时制定出项目立项方案;支持种业资源、品种创新和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内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投入

(二)加强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条件,引进和培养一批能把握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主流、在关键领域独具慧眼和锐意开拓的高科技人才;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和产业联动的培训机制,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职业经理人技术培训,进一步夯实农村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三)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为农业科技人才松绑。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制度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才自行创办或以技术入股兴办科技型农业产业企业;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职称申报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引导农业科技科研人员紧紧围绕基层或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尽快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打通科研与生产脱节的“肠梗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生根;尽快提升农业产业园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打造稻鸭共作、稻虾共作和林下种养农牧结合的循环农业经济新模式和新亮点。

(本文是2022年界别协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