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烈的文化担当、深沉的文化情怀,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更是我们深入挖掘利用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树立城市文化形象的强大动力。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目标;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梧州市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梧州新局面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有关工作思路和举措。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已将我市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后备名录,要求在“十四五”期间组织申报。根据市委的有关工作部署和市政协2022年协商计划,由市政协副主席韦宁牵头,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来自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等界别的市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并邀请我市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开展了主题为“挖掘我市文化资源,推进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专题协商调研,组织参观视察,并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收集有关情况,商讨对策性建议。现将调研协商情况作综合报告。
一、梧州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今日梧州,古之苍梧,两广咽喉之要冲、地总百粤之重镇,积淀形成了桂风粤韵相交融的文化特色,是岭南文化、西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粤语发源地。梧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概括为:一条文化主脉(岭南文脉),四个历史阶段(上古时期、秦汉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六种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龟苓膏、粤剧、南狮、龙母信俗、梧州美食),十种主要文化表现(舜帝文化、西江文化、龙母文化、广信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商埠文化、骑楼文化、戏剧文化、粤语文化),一批典型人物(“三陈”、“六士”、牟子、赵光、契嵩、苏轼、王阳明、袁崇焕等历史人物,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驱,谭寿林、廖梦樵、覃超容、李素秋等革命英烈,孙中山、李济深等民主革命先驱,巴金、邹韬奋等近现代文化名家)。这是梧州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文脉传承的重要见证,以及文化开放与交融的鲜明特征,是我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关键要素。
二、推进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立足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利用,写好“红色”“共融”“绿色”三篇文章,持续推进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出台了《梧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梧州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并积极实施,突出岭南特色的文旅发展思路日渐清晰。
二是以争取承办2024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为抓手,大力推进景区开发建设和品质提升。目前,我市正统筹推进三总府文化旅游博览区等7个自治区层面重大文旅项目,有序推进骑楼城改造和综合整治、三总府、摩天茶海等10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其他34个市层面大健康和文旅产业项目,同时结合城市更新开展街巷风貌、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提升工作。这些项目从不同层次激活特色文旅资源,丰富了岭南文化形象化呈现的载体。
三是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我市正在开展第三批历史建筑申报工作。历史建筑以具体的形象反映着特定的文化艺术形态,对其进行挖掘和保护,可为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建设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路更加清晰,并且正在大力推进实施,但所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仍十分明显。
——城市文化形象不够鲜明。岭南文化是中国九大区域文化之一,具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梧州属于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有据可考,也在历史文化学界得到认可,但其在提升城市影响力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是以岭南文化为主体的城市文化形象未能整体树立,缺乏明晰的辨识和认知,外界的认可度一直不高。二是城市发展带来的多元文化融合加速了文化流变,如建筑风貌、街区环境改变,以及一些承载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等显性元素逐渐淡出人们记忆,形成了文化风情特征式微的趋势。三是受行政区划架构影响,我市在岭南文化体系中的区域地位日渐“边缘化”。在行政区划沿革历史上,自两广分设以来,梧州所属一直稳定。由于行政区划的概念深入人心,其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容易造成人们对梧州的岭南文化形象认知分离,从而降低了认同感。
——对岭南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一是历史文化的实物性遗存不多,研究工作的依托性不强。梧州虽为历代的郡、州、道、路、府、县的治所,但所存遗物、遗址极少,如最能代表古苍梧(广信)历史文化的苍梧王城、虞帝庙等文物早已无迹可寻,由于无不可移动文物佐证,单纯的史料研究无法直观呈现,难以让人信服。二是研究工作系统性不够,尚未真正形成合力。目前,我市涉及历史文化研究职能的除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广体旅局、市社科联、市文联等多个职能部门外,还有不下三四十个民间组织性质的学会、研究会等,研究领域相对分散,整体协同性较弱。三是研究工作的专业性、针对性不强。近年来,我市岭南历史文化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研究深度不够,权威性不强,未能形成较大的影响力。例如对梧州作为粤语发源地,对近现代梧州工业文化、教育文化同岭南文化的关联性等课题和领域,有些方面有所涉猎,但也只是零星的、浅层次的梳理,还缺乏系统性的深入挖掘研究,未能实现重大突破。
——历史文脉对提升城市品质的作用不够明显。文旅融合是凸显、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有效途径,我市在这方面的短板十分明显。一是旅游开发的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和深刻,缺乏岭南历史文化的“形、实、魂”有机结合,且缺少拳头产品的强力支撑。如骑楼城较好地保存了岭南建筑风格,但与之相伴共生的商贸服务业形态特别是“老字号”的外流、消失,其特有的“市井味”“烟火气”淡去,吸引力随之被削弱。二是景区特色定位不够准确、清晰,一些地方忽略了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文化、旅游的融合度不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较为薄弱。如龙母庙景区缺少与之配套的文博展陈项目,游客在浏览中难以深入了解和感受“利泽天下”的龙母文化内涵。三是从文旅融合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角度看,还存在品牌意识不强,管理和经营体制机制不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历史文化资源的实物性保护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的不足,需要在挖掘、保护、利用中予以重视和解决。
四、对策与建议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强调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推进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应当立足我市岭南历史文化资源禀赋,抓住主要矛盾寻求突破,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禀赋明确定位。一是明确梧州是岭南文化发源地的定位和岭南文脉传承的地位,同时立足我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现实归属的实际,建议以“桂风粤韵、岭南文脉”为主题主线统领梧州地方特色文化,树立清晰的城市文化形象,解决区域形象与文化形象“两张皮”的问题。二是建议由文广体旅部门牵头组织开展我市岭南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进一步摸清家底,以整体谋划确定思路和方向,树立“一盘棋”的理念整合力量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挖掘利用,提升工作成果的质量和权威性。三是建议以“粤语发源地在梧州”作为重点选题和方向,委托梧州学院利用其自身的专家资源及其高校科研合作渠道,进行系统性深入研究,梳理其流变脉络,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典型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寻找共同的、核心的岭南文化基因和灵魂,争取获得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成果。
(二)叫响“桂风粤韵‘广’之源”主题口号。以此作为城市文化形象主题口号,能够较好地反映梧州的地域文化特征,且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点。首先,史学界和文化界普遍认为,两广之“广”源自古广信或者宋朝设立的行政区划“广南路”,而无论哪一个来源,梧州都是原点和标志,“‘广’之源”的提法经得起推敲。其次,“桂风粤韵”既反映了梧州地处两广交界的区位环境,又体现出地域文化的开放性和交汇融合的个性特征。使用这一口号,可以较好地避免行政区划认知和文化认知相割裂的问题。第三,构成口号的两个概念又各自表达相对完整的含义,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与不同的要素灵活组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建议安排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使用这一主题口号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或者以此为基础,提炼出更贴切、更简练的主题口号。
(三)推进传统文化的“形、实、魂”整体融合。文化传承需要深度渗透到城市发展和生活当中,达到“形、实、魂”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有影响的软实力。一是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同城市建设和更新相结合,以特色文化呈现城市风貌特色,在建筑设计,单位、小区庭院设计,以及公共场所、街区环境设计等方面融入岭南文化元素,体现岭南文化风格。二是推进与产业发展融合。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食品加工业、六堡茶行业和服务业等,引导和扶持恢复富有梧州特色的“老字号”;通过相关机构和行业协会遴选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注册品牌、商标,以合作、授权等方式使用推广;结合骑楼城景区改造提升,打造“老梧州”商业文化街区。将打造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同现代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振兴、“再造一个工业梧州”相贯通,形成文化赋能、产业做实相互支撑的发展态势。例如可在藤县陶瓷产业升级中,积极推动开发生活类、工艺美术类陶瓷产品,活化和重塑中和窑文化品牌。三是活用文博资源凸现城市文化之魂。在公园、大型景区建设中强化岭南文化主题呈现,结合骑楼城改造提升、三总府文化景区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以及城市新区开发,设立相配套的主题博物馆、陈列馆,丰富景区文化元素,深化文化内涵,推进文旅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弘文,相辅相承。
(四)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推广。宣传推广是有效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建议组织专门的队伍或委托专业机构,对我市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推广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制订整体规划和项目策划,突出个性特征精准定位,做好从概念、形象到内涵的系统性传播推广,呈现区域文化特征和城市风格。二是建立专业化的咨询和顾问服务机制,立足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突出与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论证、确定重点选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影视、音乐、文学等艺术作品创作,开展各类文创产品开发,使我市的岭南历史文化底蕴得以艺术展现。三是推进传播渠道多元化,特别是抓住网络发展新动向新特点,重视做好移动传播,用好集文字、音频、图像等要素为一体的新兴媒介,通过内容再解读、形象再展现,将文化符号具体化呈现,讲好梧州岭南历史文化故事,以网络传播的信息交互性引发关注“爆点”,传播“桂风粤韵”好声音。
(本文是2022年专题协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