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梧州市委员会
忧国忧民志未酬
万全策生平
作者: 万金文日期: 2014-02-20来源: 本站 打印

忧国忧民复自忧,那堪回首话前头;

上京文扬今何在,下里弦歌迄未休。

十载鸡窗曾作宰,半生马上未封侯;

秋高我欲乘风去,重赏当年黄鹤楼。

这是万全策1935年所作的感怀诗。万全策,广西苍梧大坡夜村人,黄埔军校一期二队学生,从副排长升至旅长,少将军衔。北伐后曾回桂任昭平县县长、广东水陆缉私总处南路办事处处长等职,1937年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一旅少将参谋长。1947年秋患肝病早逝,享年40岁。

一、少年全策

万全策,字春豪,1907年5月12日生于广西苍梧县大坡乡夜村(旧名思务村)。父亲锦元,母亲黎氏,大坡乡乌石村人;叔父典元,叔母李氏,新地乡水口村人。万全策兄弟二人,他排行第二。全家以从事农业耕种为生,家境清贫。

1916年夏天,锦元、典元兄弟二人到黄广(地名)锄地播种,当时正值六月暑天,暴雨频繁。将近正午时分,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兄弟二人便躲进附近堆粪山窑避雨,哪知雨水特大,形成泥石流,冲塌山窑,二人躲避不及,双双遇难身亡,时年全策未满九岁。

父叔去世后,家中剩下幼小的全策兄弟及年迈七旬的祖父母,依靠母婶二人艰难地维持生计,生活十分凄凉。当时族中伯叔兄弟亦处境贫穷,未能给予更大的帮助,只能以精神慰藉,勉励他们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当时全策虽然年纪尚小,但已经十分懂事,而且聪明敏慧,除了帮助母亲做些简单的农活外,还经常跑去看别人做工匠活。所遇之事,一见便懂,一教即会,加上全策为人乖巧,十分讨众人喜欢。他母亲黎氏见此情形,想此子日后必定有所作为,为了使他不再受耕作之苦,便和婶母商量,即使以后家里淡饭野菜充饥,也要全力供送全策入学堂读书,只有读书出去,才能彻底摆脱当前贫困的局面。于是,在1918年秋,万全策十一岁那年,便进入本村私塾读中级班。

万全策所读的中级班设在万家大厅楼,由岑溪知名的陈继光老师执教。当时在一起学习的有十几人,除本村万姓的全策、邦钦、邦宗、秉衡等人外,还有慕名而来求学的马王村黎民任(后任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第三处处长)、谢鼎新(后任第十九路军上校团长),龙村梁文翰,这些人后来都颇有成就。

在中级班里,唯有全策没有入过私塾幼班学习,因此学起来比较困难。但全策生性聪颖,贫寒的家境,使他更加发愤苦读,再加上陈老师教学有方,特别是了解到全策的不幸身世后,对这位小学生格外关照,所以全策学业进步很快,成绩不断提高。

陈继光老师虽然是接受旧学过来的先生,但他的思想并不守旧,对于全策等人来说,陈老师所传授的不仅仅是诗书礼学,他渊博的知识对学生的思想形成和志向确立都有很深的影响。特别是他在讲课时,经常结合课文分析当时社会现象,评论社会事件,常常感染得学生热血沸腾。特别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社会风雨刷洗着祖国河山,也冲激着年青人的心灵。课余时刻,谢鼎新、万全策、黎文任等几个学生经常围着陈老师,倾听他传播民主、自由的革命思想。

 在陈老师的启教下,万全策的心灵逐渐苏醒,原以为靠读书来解脱家庭贫穷的想法不断动摇,他对自已有更新的愿望与新的追求,立志要改造旧中国,做一个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纯洁青年。

二、投身革命

然而风雨沉沉,暗夜漫漫,光明之路在哪里?此时的中国,省份割据,军阀纷争,时势风雨飘摇,社会动荡不安。在南方,广州聚集了大批革命人士,革命热情高涨,透过这里,万全策似乎看到有一道不灭的精神之光,把他的世界照亮。

 1924年2月,为了寻求自己的理想,万全策来到一派革命景象的广州,并通过同学黎文任的关系,找到了时任粤军第一师师长的李济深先生,想在其手下谋得一份职业安身。当时李兼任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试验委员会代理委员长,专门负责招生工作。李见万全策气宇不凡,报国心切,便鼓励万全策报考黄埔军校,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和理论学习,将来对国家对自已都有好处。于是万全策报名投考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为“建立革命军,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创立的。军校招生应考的条件和手续有许多规定,政治思想条件、学历条件、身体条件,要求是相当严格的。考试规定既要笔试,又要口试,笔试要考作文、考政治、考数学,口试要“观察对三民主义了解之程度和品格、能力等项之推断,以及将来有无发展之希望”等等。

贫苦的孩子早当家,万全策本人身强体健,加上有学馆的良好基础,初试轻而易举。复试的考场设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万全策也顺利地通过。5月初,刚满十七岁的万全策踏上了广州以东40里的黄埔岛,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的一名学生兵。

1924年5月5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6月16日,举行盛大的开学典礼,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周恩来等国共党政军要员500多人出席。农村出身的万全策第一次经历这么隆重的场面,也头一次见到这么多的大人物,十分兴奋。特别是孙中山先生的讲话,深深地刻入了他的心里:“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救国救民的事业!”

万全策考入黄埔军校,迈上了革命征程的第一步。他脱去长袍,换上了苏式黄军装,脚穿草鞋,腰扎皮带,头顶大盖帽,手握一支步枪,成为真正的革命军人。

军校训练文件中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本校学生皆可阅读”。于是万全策开始读到了《各国革命史》、《帝国主义》等革命书报。军事课中的四大教程,《步兵操典》、《战术学》、《兵器学》、《地形学》等等,他更是认真钻研。而学校每月发10毫的零用钱,他也分半寄回家里,这样的时间一晃就是几个月。

三、风雨中成长

1924年10月10日,广州城内发生以陈廉伯为首的商团叛乱,形势十分严峻,孙中山急调各路军及黄埔学生军参加平叛。10月15日凌晨,各军同时开动,仅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战斗,就把叛乱平息下去。这是万全策首次上战场,他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猛劲,作战勇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风雨飘摇,时局动荡。当时国民革命急需带兵的人,1924年11月9日,孙中山决定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提前毕业。

1925年初,盘踞在惠州的叛军陈炯明获悉孙中山北上消息后,即下达反攻广州的命令,1月27日首先向虎门发起进攻。2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发布总动员令,第一次东征陈炯明的战争开始。万全策这时已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教导二团(团长王柏龄)的入伍新兵副排长,第一次领兵征战。

东征军兵分三路:右路为粤军许崇智部1万人和黄埔军校学生军3000多人;中路为桂军刘震寰部约6000余人;左路为滇军杨希闵部约3万余人。征战中,右路军进展神速,连战皆捷。2月14日攻占淡水,第二天拂晓,叛军洪兆麟率援兵反扑,团长王柏龄临阵走脱,教导团其他将士主动迎敌,人人奋勇,击溃敌军。此战结束后,王柏龄被免去团长职务,万全策由于带兵好,行军作战中以身作则,升为排长。

3月13日,即孙中山病逝北京的次日,右路军在东江棉湖大败陈炯明,直捣惠州。3月27日,在东征军取得胜利的关头,一直按兵不动的左路军杨希闵部和中路军刘震寰部,突然在广州反叛。面对这瞬息万变的局势,5月20日,万全策又随军速返广州,6月12日平定了刘、杨叛军。

1925年7月1日,中华民国广州国民政府成立。7月8日,黄埔学生军教导团被改编为国民革命第一军,军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万全策编入第二师(师长王懋功)第4团。这时,陈炯明部乘东征军回师平叛之机,重新占领东江,9月21日,国民政府决定进行第二次东征。

这次东征采取中央突破、直捣惠州的作战方针。惠州乃陈炯明的老巢,三面环水,又有飞鹅岭作为屏障,易守难攻,素称“东江锁钥”。10月13日,东征军攻城先锋队遭到叛军杨坤如师的拼死顽抗,伤亡惨重。周恩来当即决定组织敢死队,万全策自告奋勇参加。14日下午再次攻城,炮火之后,一架架竹梯靠着城墙,650名敢死队员争先攀登,万全策冲锋在前,首批爬上城墙。战至傍晚,东征军自北、西门攻入惠州,杨坤如部弃城逃跑时被全部歼灭。

惠州之战,东征军牺牲将士数百人,攻城阵亡的第二师第4团团长刘尧窟被追认为中将,万全策以战功被晋升为连长。随后,东征军乘胜追击,于11月初彻底消灭陈炯明残部,统一广东。

四、北伐征战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钟祖培旅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先后开赴湖南,吹响了北伐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的号角。7月27日,万全策随第一军第二师由广州出发北上,从此开始了新的征战旅途。

北伐军在两湖的主要敌人是吴佩孚的军队。8月31日,第四军在攻陷汀泗桥后,与李宗仁统率之第七军会合,一鼓作气攻占贺胜桥,当日便进抵武昌城下。

9月2日夜晚,蒋介石亲自率领第四军并配属第一军第二师和第七军第七、八旅,进行首次强攻武昌城。战斗打响后,所有将士全力冲锋前进,万全策带领连队表现出惊人的英勇气概,多次攻至城下。无奈城高壕深,加上守城敌军已有准备,闭城死守,革命军伤亡惨重,城垣一时难下。9月5日,李宗仁再次组织攻城,仍未奏效。为减少伤亡,便改硬攻为长期围困。直到10月10日,武昌城终被攻克,吴佩孚从此一蹶不振。

9月15日,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刘峙)奉调入赣作战。此时,万全策已成为第二师中的一名营长。10月初,第二师在占领新淦、永泰、樟树后,与第二军主力一起抵达南昌城外。10月11日,在其他各路军未形成合围的情况下,蒋介石下令强攻南昌。由于南昌守军在城外放火焚烧民房,使革命军失去进攻的屏障,攻城失利。12日晚,部队再次爬城硬攻,不料城内守军敢死队突然从城下水闸中破门而出,黑夜中将担任主攻的第六团几乎全部歼灭,攻城各军仓皇撤退,第二师损失极大。激战中,万全策腹部不幸被流弹击中,受伤而下,战斗结束后,便住院医治。

1927年1 月1日,国民革命政府从广州搬迁到武汉。这时,万全策已治愈出院,并在南昌总司令部任中校参谋。1月11日,万全策作为蒋介石的随行参谋人员从南昌出发,经九江乘船西上武汉,登上了武昌城内的蛇山黄鹤楼。眼望着滔滔东流的江水,感受到节节胜利的喜悦,年方20岁的万全策激情难抑,赋诗抒怀:

眼底英雄几少年,登楼志气一轩然;

长江后浪推前浪,汉水南天胜北天。

乌巢月明曹孟德,邯郸学步美貂婵;

竿头百尺馀三步,好趁秋风极顶巅。

1月下旬,国民政府兵分四路,大举东征。革命军势如破竹,迅速攻占杭州、上海,3月23日占领南京;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8月初,在率部反攻徐州大败而归后,迫于内外压力,蒋介石下野已成定局。为日后打算,蒋对其参谋人员作了周密的安排;万全策被安排到何应钦统领的第一路军中任副团长,而其他未有实职的军官则由朱绍良负责在上海安排。

1928年1月,蒋介石复职之后,即着手进行国民政府的第二次北伐。4月7日,蒋在徐州发表《渡江北伐誓师通电》。随后,万全策所在的第一路军改编成第一集团军,沿津浦线北进,只用了一天多时间,就将津浦线上张宗昌的鲁军全线击溃。4月22日,第一、二集团军在泰安会师,一周内攻克了泰安,随后进入济南。凭借着在泰安的战功,1928年5月,万全策升任副师长。

5月30日,在北伐军的凌厉攻势下,张作霖下令总退却,6月3日,率部退出北平;随后,国民革命军迅速占领京、津。7月6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在北平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举行北伐完成祭告盛典,南京政府宣布完成“统一”。

1929年1月,北伐结束后,蒋介石立即编制裁减计划,撤销原来的军、师、团、营制,建立师、旅、团、营制。3月,何应钦将第一集团军整编成6个师。万全策任旅长,授少将军衔。

五、昭平理政

北伐胜利后,从1929年3月开始,中原大地连续发生了蒋桂、蒋唐战争,同时日本政府又加紧了对东三省的侵略行动和挑拨,这使万全策十分矛盾和痛苦:一方面,他专心军事,只想守土尽责和拯救民生;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成为军阀内战的工具。

1930年8月,万全策主动请辞回桂。黄埔一期的出身和国民革命军的经历,使当时主政广西的李宗仁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更希望与万全策联络感情,祈望日后能为其所用,因此敬若上宾,当即委任万全策为广西昭平县县长。

却说万全策在这几年的南征北战中,无暇顾及儿女情长之事,但身在农村的万全策母亲黎氏却早已心中有数。就在万全策奔赴黄埔军校读书的时候,已为他相好了一门亲事。姑娘名叫乐斯文,邻乡广平调村人,也是世代务农,与万全策同年,但小他三个月。虽然生在农村,却长得落落大方,更兼心灵手巧,黎氏见过后十分喜爱。只是由于万全策长期在外领兵征战,一直没有时间回来成亲。

万全策对母至孝,这次回来,先到昭平县交接完毕后,即回家与乐斯文成婚。婚后,夫妻感情很好,这时,万全策也想接母亲到昭平一起生活。但黎氏已习惯乡村生活,不想离家外出,乐斯文见状,就自愿留家陪伴母亲,以方便照顾。无奈,万全策因政务在身,新婚燕尔后,只好只身前往昭平县任职。

昭平县地处广西东隅,县内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加上时值乱世,土匪出没,强盗当道,人民生活极苦。万全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抓保安工作,将县里民团扩编,并加以严格训练,用以打击土豪强盗,给人民生活有一个安全感。第二件事就是整顿经济,一是改革土地政策,实行“限田制度”,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二是减轻百姓负担,清除贪污腐化。这些关心民生的措施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诚拥护,虽然在职时间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给当地带来的影响也是比较深的。

万全策对兄弟叔伯也是情深意切。1930年秋,就送时任夜村小学教师的侄子秉杰到桂林统计学校进修,毕业后安排在昭平县统计室工作,后任昭平县统计室主任;又通过关系送侄子秉超入南京中国青年宪兵学校学习,后在中央宪兵团任排长;同时还想方设法供送侄子秉康到国立广州中山大学附中学习,使其学有所成。对其他侄辈如万里鹏等的生活和学习亦都有很大的帮助。

1930年11月,中原局势变化万端,群雄逐鹿,烽烟四起。昭平县地处山区,发展能力有限,万全策非池中之物,矢志千里,而且他早已习惯了军旅生涯。恰在此时,他接到在十一师任团长的原黄埔同学力邀,于是便离开昭平,只身前去十一师任团副。 

六、壮志未酬

同年12月,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十分看重在大战中表现颇为不俗的陈诚,便将南京政府下辖的教导第三师拨给陈诚刚组建的十八军编制。1931年1月,陈诚到武汉将原教导第三师改编为陆军第十四师,自兼师长,周至柔任副师长,编制由原来的3旅9团改为2旅6团。在整编中,对陈诚不服的原团长如张达、张本清、张世希等陆续被撤换,而万全策和黄埔二、三期毕业的方天、吴继光、李精一、史克斯等被提拔为团长。

1931年5月,十四师进驻江西。五十九师原是贵州的地方部队,1932年被调到江西,同年秋,被陈诚在永丰城强制改编入十八军。为了巩固心腹,扩大自己的势力,于是万全策被派到五十九师任团长。

1933年初,五十二、五十九师被拨入新组建的第五军。2月27日,五十九师在黄陂西源西端隘路口遭到红五军团和二十二军的伏击,全师基本被歼灭,师长陈时骥被俘。随后,陈诚将五十九师余部改编为九十九师,下辖三个团,并取消旅一级指挥机构,师长郭思演,副师长万全策。

1935年,九十九师进入贵阳。4月5日,蒋介石在贵阳巡视时,以城围工事筑得不像样子为由将郭思演撤职,陈诚即以傅仲芳接替任师长。

万全策在几年里的东奔西走,耳闻东北人民的苦难,目睹各地群众的艰难,自己却无能为力,亦无所建树,内心抑郁不安。其间的心情,在他所写的一首感怀诗便可见一斑:

忧国忧民复自忧,那堪回首话前头;

上京文扬今何在,下里弦歌迄未休。

十载鸡窗曾作宰,半生马上未封侯;

秋高我欲乘风去,重赏当年黄鹤楼。

随后,万全策也离开了九十九师,回到广东,就任广东水陆缉私总处南路办事处处长。

1936年,日寇四处挑衅,战事一触即发,国内形势极度紧张。军人的职责和保家卫国的使命,使万全策再也坐不住了,当年10月,便离开广州,北上南京,在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任职。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中国军队在上海狙击日本侵略军,淞沪抗战打响。11月6日,教导总队主力开赴上海,投入淞沪战场。此时,万全策受命整编部队,教导总队被扩充为三旅六团制的甲种师,万全策任第一旅少将参谋长,旅长周振强。在苏州河畔八字桥阵地上,参战的教导总队将士英勇抗敌,日军被杀得血染河水。对这次抗战的阵亡将士,万全策曾作一挽联云:

“昊天不吊,弹雨无情,噩耗报家乡,几许深闺梦断;山岳崩颓,风云变色,炮声闻远近,应教帝国心寒。”

11月25日,日军占领无锡以后,即兵分三路,向南京进攻,南京保卫战开始。教导总队奉令守卫岔路口、紫金山、孝陵卫的防线,万全策所在的第一旅为右翼队,担任紫金山老虎洞、西山到工兵学校之线的防守。

12月7日,日军开始进攻教导总队的守备阵地;8日,占领麒麟门;9日,日军集中兵力,攻击紫金山老虎洞。万全策协助旅长周振强坚守阵地,但老虎洞阵地比较突出,在日军集中的陆空火力攻击下,第一旅伤亡很重,而且增援不易,旅长周振强即决定放弃老虎洞阵地,退守紫金山第二峰的主阵地。

10日,日军继续集中兵力向紫金山第二峰、孝陵卫之西山主阵地攻击。第一旅官兵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依靠比较坚固的构筑阵地,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阵地几次易手。由于日军在陆空火力都占据优势,第一旅伤亡很大,但杀伤敌人也很多,阵地始终在我方手中。

11日,万全策随第一团在陵园新村至西山一带的主阵地指挥作战。是日,日军以坦克为前导,敌步兵随坦克后向前猛冲,并以加农炮用穿甲弹直射我阵地,一些掩体被击毁,房屋到处起火,烟火冲天,战斗空前惨烈。下午5时,万全策在团指挥所附近被炮弹击中,鲜血淋流,当场晕死过去。当万全策醒过来时已是第二天了,战斗已经结束,部队不知去向,万全策只好乔装潜回梧州家乡疗养。

1945年夏天,由于长期跟随李济深活动,万全策被蓝衣社特务张君嵩扣留于广州,后越窗跳楼而走,再次潜回梧州,为了躲避通缉,从此便一直居住在家。

1947年秋,万全策因患肝病而逝,享年40岁。真是:壮志未酬身先去,长使英雄泪满襟。未能目睹新中国的面貌,殊为可惜。

(责任编辑  吴华)


上一篇:刚直御史吴廷举

下一篇:梧州粤剧起始何时?

返回列表

二维码

本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