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戏曲活动始于何时,因资料匮乏,至今尚无定论。明人徐渭(1521—1593)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写成的《南词叙录》里称:“今唱家称弋阳腔调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这里的“广”泛指广西和广东。广东有弋阳腔流行无庸置疑,但广西则缺乏有力的佐证。不过从梧州在两广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地位来看,明代中期叶弋阳腔在梧州流行或稍为驻足的可能性很大。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鼎盛时期,声腔众多,除弋阳腔外,还有不少声腔曾流入广东,这些声腔流入与广东接壤的梧州之可能性亦不能排除。
然而,尽管远在明代梧州就可能有弋阳腔或其他声腔传入,但由于多种因素,却又基本上不能孕育形成本地特有的剧种。如果要说有,也只能是鹿儿戏。但这种戏的流布区较小,仅局限在梧州市附近的苍梧、藤县及广东封开等县的一些乡村。鹿儿戏形成于清末明初,影响不大。建国以前,居住在城区的梧州人几乎还未听过鹿儿戏这个名堂。因此可以说梧州的剧种都是外来的。其中真正能长驻梧州并深受当地人喜爱的剧种,只有粤剧。
明代梧州已有粤剧萌芽
粤剧,此称民国后才出现,以前谓土优、土班、本地班、广腔、广府戏、广东大戏等名,本文统一用粤剧之名。
粤剧起源于广东两地毗邻的广州和佛山。梧州距离广州和佛山较近,兼有西江水路相通,同时又是两广的水上交通枢纽,再加上属粤语地区,风俗与广东粤语地区相仿,故有人认为粤剧传入梧州的时间与粤剧形成的时间几乎是同步的。只是粤剧究竟形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若佛山镇汾江河畔刻字为“大明万历琼花水涉”的石碑,以及粤剧艺人传说明万历年间就有粤剧艺人的行会组织“琼花会馆”属实,那么,当于彼时——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就有粤剧戏班利用供其往返各埠演出用的交通工具和居住场所——红船,跟随官宦商旅,扬帆鼓风,溯西江进入广西第一埠——梧州演出了。当时,红船班演出的粤剧可能还很稚嫩,甚至可能还是“外江戏”,但它毕竟是由广东艺人组成的本地班,所演即使不是粤剧,也已带有粤剧的萌芽,是为粤剧之前身。
明崇祯四年(1631年),《梧州府志》已记有“厢民扮戏剧”于东郊——今云盖路复兴里一带迎春的习俗。这里的“戏剧”是不是戏或已带有戏的成分呢?如是,那么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梧州“厢民”在长期的“扮戏剧”过程中,逐步衍变、进化为扮演一些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有唱念舞蹈的粗俚小戏;另一种可能就是模仿红船班所演的粤剧了。或者,两种可能兼而有之。此外,粤俗每逢神诞、神祀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酬神,娱神兼娱人,而演戏则是其中一种重要活动,绝不可少。如果明代已有戏剧,那么其时在梧州演“神功戏”者,当是粤剧无疑。
梧州戏曲活动始于何时,因资料匮乏,至今尚无定论。明人徐渭(1521—1593)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写成的《南词叙录》里称:“今唱家称弋阳腔调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这里的“广”泛指广西和广东。广东有弋阳腔流行无庸置疑,但广西则缺乏有力的佐证。不过从梧州在两广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地位来看,明代中期叶弋阳腔在梧州流行或稍为驻足的可能性很大。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鼎盛时期,声腔众多,除弋阳腔外,还有不少声腔曾流入广东,这些声腔流入与广东接壤的梧州之可能性亦不能排除。
然而,尽管远在明代梧州就可能有弋阳腔或其他声腔传入,但由于多种因素,却又基本上不能孕育形成本地特有的剧种。如果要说有,也只能是鹿儿戏。但这种戏的流布区较小,仅局限在梧州市附近的苍梧、藤县及广东封开等县的一些乡村。鹿儿戏形成于清末明初,影响不大。建国以前,居住在城区的梧州人几乎还未听过鹿儿戏这个名堂。因此可以说梧州的剧种都是外来的。其中真正能长驻梧州并深受当地人喜爱的剧种,只有粤剧。
明代梧州已有粤剧萌芽
粤剧,此称民国后才出现,以前谓土优、土班、本地班、广腔、广府戏、广东大戏等名,本文统一用粤剧之名。
粤剧起源于广东两地毗邻的广州和佛山。梧州距离广州和佛山较近,兼有西江水路相通,同时又是两广的水上交通枢纽,再加上属粤语地区,风俗与广东粤语地区相仿,故有人认为粤剧传入梧州的时间与粤剧形成的时间几乎是同步的。只是粤剧究竟形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若佛山镇汾江河畔刻字为“大明万历琼花水涉”的石碑,以及粤剧艺人传说明万历年间就有粤剧艺人的行会组织“琼花会馆”属实,那么,当于彼时——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就有粤剧戏班利用供其往返各埠演出用的交通工具和居住场所——红船,跟随官宦商旅,扬帆鼓风,溯西江进入广西第一埠——梧州演出了。当时,红船班演出的粤剧可能还很稚嫩,甚至可能还是“外江戏”,但它毕竟是由广东艺人组成的本地班,所演即使不是粤剧,也已带有粤剧的萌芽,是为粤剧之前身。
明崇祯四年(1631年),《梧州府志》已记有“厢民扮戏剧”于东郊——今云盖路复兴里一带迎春的习俗。这里的“戏剧”是不是戏或已带有戏的成分呢?如是,那么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梧州“厢民”在长期的“扮戏剧”过程中,逐步衍变、进化为扮演一些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有唱念舞蹈的粗俚小戏;另一种可能就是模仿红船班所演的粤剧了。或者,两种可能兼而有之。此外,粤俗每逢神诞、神祀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酬神,娱神兼娱人,而演戏则是其中一种重要活动,绝不可少。如果明代已有戏剧,那么其时在梧州演“神功戏”者,当是粤剧无疑。
康熙末年梧州就有粤剧
明代梧州的戏曲史料几近于无,只能通过一些不成熟的理证来推测当时的戏曲活动。而到清代就有了一些戏曲史料,已能充分证实粤剧在梧州活动的情况了。
首先从戎圩(现龙圩)镇的粤东会馆谈起。戎圩粤东会馆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是广东商人在广西最早建立的会馆。其时,戎圩镇与平南大安镇(简称乌)、桂平大湟江口镇合称为桂东三大镇,素有“一戎二乌三江口”之名。其商场贸易比梧州热闹,梧州的货物还要到戎圩镇采购。因粤商云集戎圩日久,故建粤东会馆,以作为维护粤商利益及为其排解纠纷、宴饮谈生意、聚会联络感情的场所。据会馆碑刻记载:会馆原址为广东人建的关帝庙,后捐得白银一万余两,用工两万九千四百余个,历时两年余才改建为会馆。据戎圩老人回忆,昔日会馆每为酬神或举行其他盛大的庆典宴会,例必在天井搭戏棚,邀请粤剧戏班演剧。据此认为戎圩粤东会馆建成后就有粤剧演出的说法应是正确的。梧州位于戎圩下游,两地相隔十三公里,红船班既溯西江经梧州往戎圩演出,断不可能不在梧州停留。因此可以说,最迟于康熙末年就有粤剧在梧州演出了。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梧州也建了一个规模颇大的粤东会馆。该会馆与戎圩粤东会馆的不同之处是筑有一个正规的戏台。这说明乾隆年间粤剧戏班或其他班子在梧州演出已属常事或已成为风尚,否则是不会筑戏台的。
咸丰四年(1854年),粤剧名伶李文茂(又名李云茂,广东鹤山县人,世代名优,擅演二净即二花脸,以饰《芦花荡》的张飞、《王彦章撑渡》的王彦章等角色著名)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于广州北郊佛岭市揭竿起义,率所属凤凰仪班艺人,会合佛山天地会首领陈开共同起兵。咸丰五年(1855年)初,李文茂和陈开攻广州不克,转战三水,然后在肇庆会合因攻梧州失利而回师该地的广西会党首领梁培友,拥兵四万,乘艇千余冲破清军堵截,弃肇庆,过悦城,出封川,向广西实行战略转移。四月初八日,义军抵梧州,泊三角嘴,向城区发起数次进攻,不克,遂扬帆西上,直捣浔州(今桂平),于八月十六日攻下浔州府城。随后改浔州为秀京,建大成国,陈开称平浔王;梁培友踞平南称平南王。李文茂则率部向西挺进,于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攻下柳州,自称平靖王。李文茂虽然未入过梧州城,更未能像他在柳州那样在梧州“唱戏庆功”,但从史书零星的记载中,可以肯定李文茂率部离开大成国西进时,有的梨园子弟还留在大成国,并跟随大成国东征梧州。咸丰七年(1857年),大成国军万余人,船千余艘水陆两路围攻梧州数月以后,于八月初十破城,由罗华观率众入城署府事,改苍梧县为秀平县。并派军师禤士祥任知县。这位禤士祥与众不同。据1942年编纂的《苍梧县志》卷四《列传?罗华观事略》记载:他任秀平县知县时,“取戏服作衣冠。……每听事,设案广场中,高踞其上,登台道白如优伶。”禤士祥这些习惯,表明他很可能就是一位“优伶”。据麦啸霞《广东戏剧史略》一文介绍,李文茂所率的梨园子弟“俱衣冠戏服从之,……居然文官武将。”又据《广州府志》介绍,李文茂的义军“设将军、元帅、先锋、军师伪号。”从后者介绍中可知禤士祥军师的来历,从前者介绍中表明他“取戏服作衣冠”是有缘由的。
咸丰十一年(1861年),李文茂、陈开已死,其所率义军亦已败,部分梨园子弟流落梧州。自李文茂起义后,清庭便下诏禁演粤剧,以致相当一个时期内粤剧在广东遭受严重摧残,全无立足之地。梧州虽非广东属地,亦被殃及。流落梧州的梨园子弟为了生存,仿效广东的梨园子弟,加入“外江班”充当次要角色,即所谓“扦掌子”。是时梧州的外江班又叫南词班,所演可能是京戏。但扦班的梨园子弟不一定就是演京戏,借演京戏之名行演粤剧之实也是有可能的。这种动荡局面持续几年后,禁令渐解,粤剧戏班的红船亦开始赴各埠公开演出。同治四年(1865年),湖南戏曲家杨恩寿从长沙来广西北流为其兄杨彤寿(北流知县)协幕,是年四月十二日由桂林抵梧州时,在他的《坦园日记》里就记下了在梧州三角嘴观看戏班“粤东天乐部”演出大型粤剧《六国封相》的盛况:“缚席为台,灯光如海……登场者百余人,金碧辉煌,花团锦簇……”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成了“士商萃集之所,百货出入之枢……全省商业区之重心”(出自《广西一览》)后,“电线瞬息四达,用小轮拖带民船,自粤省两日可达郡城,港澳皆有,日渡东西,联成一气。”(出自《广西便览?梧州府序》)自然,红船班进入梧州演出粤剧已是十分平常而容易的事了。
根据上述探源,可以认定,早期出现在广西的粤剧,是先从广东传入梧州,然后逐步深入,一路传向藤县、平南、桂平、贵港、横县、南宁等地,另一路传向岑溪、容县、北流、玉林、灵山、合浦、北海、钦州等地;最远的,传到百色,最边的,传到东兴、凭祥、龙州;有些地方即便不属粤语地区,比如柳州、桂林,也有粤剧传入。从而,粤剧在广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广西拥有最多观众的一大剧种。
广西粤剧以梧州为始。就其影响而言,亦以梧州为最。梧州粤剧之于广西,正如广州粤剧之于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