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工作,对今天处在文明昌盛、教育发达的社会里,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国家确实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扫盲运动,梧州也不例外。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只有少数的官宦人家及富家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与教育无缘,因此文盲人数众多。解放后,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但由于那时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建设任务艰巨,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加上许多人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相当部分人员处在文盲和半文盲状态,文盲人数仍居高不下。据有关资料数据显示,解放初期,梧州市青壮年文盲人数达20%以上。为了减少文盲人数,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梧州市于1950年便在城中、城南、城北、城东、角嘴、水上等六个区成立了工人业余学校,学员多是产业工人、码头搬运工人和海员等。学校设专职教师17人,兼职义务教师7人,教材以广西省文教厅编印的业余学习课本为主。至1952年6月,工人业余学校共举办培训班五期,共计166班,培训学员5747人。在农村,郊区政府在各乡村成立了农民学校,市派出由梧州师范、卫校和郊区教师组成700人的工作队,组织农民利用冬闲开展扫盲,共有6000多人参加了短期培训。在随后的几年里,群众业余学习不断扩大,扫盲工作成果喜人。
1956年,根据广西省政府关于“用5至7年时间基本上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指示,梧州市扫盲工作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由文教部门牵头,工青妇、街道、各系统、各单位密切配合,坚持自愿原则,针对不同的对象分期分批进行扫盲动员。各单位本着“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学”的原则妥善安排群众学习时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大家踊跃报名参加学习文化知识。同年,全市共举办职工业余学习180班,学员达8606人,其中扫盲初小4766人,高小2897人。
1960年初,市扫盲业余教育指挥部派出230名工作队员,深入到工交、财贸协助宣传、发动扫盲工作,职工学习热情高涨。当年全市有4160人参加扫盲学习,职工学校共有472班,学员18886名。梧州市竹器厂被自治区评为职工教育先进单位。与此同时,市里还组织100名中小学师生扫盲工作队到郊区宣传发动扫盲,并辅导业余老师做好备课等工作。郊区红旗公社西兴大队结合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组织文盲和半文盲人员在田头工地进行学习。此时的梧州,队队、街街学文化,处处出现读书声。
1962年,梧州市按照“恢复巩固为主,适当发展”的方针进行扫盲,市总工会设立了职工教育办公室,专门负责职工的业余教育工作。1963年,市郊区开设的高小、初中、业余文化班仅46名学员,扫盲工作接近尾声。1964年,职工业余学校共有学员1674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6.7%。此时的职工教育除了开设少量的扫盲班外,更多的放在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水平上。至此,全市大规模的扫盲工作基本结束。
我市持续多年开展的大规模扫盲工作,使大批的干部群众脱离了文盲和半文盲状态,他们学习热情高涨,在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