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梧州市辟为通商口岸后,一些外资企业纷纷涌入梧州。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商美孚火油公司、美商德士古火油公司便是当时外商进入梧州的三大企业。
1905年7月,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简称亚细亚公司)承租林福安的上黎水冲(今梧州石油分公司火山油库部分)田18土丘,建筑池仓,首先进入梧州经营石油。之后,1915年9月,美孚三达火油公司(简称美孚公司),1926年,美商德士古火油公司也在梧州建立机构,经营成品油。清末民初,市内虽有国人经营成品油的店号,由于资本较薄,油源也多向三大火油公司批进,难以与其抗衡,故三大公司左右了梧州成品油的市场。这三大火油公司在梧州设立了分公司后,逐步形成经过梧州转口进入广西内地销售煤油的渠道。
亚细亚、美孚、德士古三家公司进驻梧州后,立足于香港,经由梧州转口,向广西内地倾销。因三家旗鼓相当,竞争下去,终非良策,于是达成协议,规定代理价格、价格升降、佣金率、调价时间、代销结算期的天数、交纳保证金的金额等6个统一,但暗中各公司仍互相争夺。
1909年,梧州进口煤油340.65万加仑,货值54.67万关平银两。次年,进口煤油370.51万加仑,货值53.52万多关平银两。亚细亚、美孚两大经销火油公司各居其半。
1911年,梧州进口煤油471.89多加仑,占广西三关(梧州、南宁、北海)进口的83.79%,货值68.26万多关平银两。1921年,梧州进口煤油375.15万加仑,占三关进口88.68%,货值138.68万多关平银两。据有关资料显示,1898~1921年,广西成品油市场的油源有77%以上经梧州关进口,在进口油料中又有75%左右复出梧州境转运广西各地以及云、贵等省。可见当时梧州关在进口煤油方面的份量。
梧州市民为振兴民族工业,曾于1912~1913年,兴办土特炼油厂,但由于规模很小,产量不多,很快就难以为继而停办。后到30年代,梧州的土制煤油再度兴起。1931年间,梧州商人林卓臣开设星光煤油厂,从香港购买原柴油回来,土法炼制煤油,虽规模不大,质量不如外商产品好,但炼制过程不复杂,价格又比进口的煤油低廉,并以国产煤油的牌子招徕顾客,一时在农村极为畅销。翌年,又有安记、佐光、永光、远光、光明、镇华、荣光等10家煤油厂陆续开业。
1933年是梧州市土制煤油业的全盛时期,当时炼油厂的设置有大、中、小型号26家,日产6900罐(折合约103吨),每罐可获利白银6角。从业人员共约300人,资金达白银20多万元。
土制煤油业是当时民族工业的一个部分,它的发展触及在梧州的英、美商三大火油公司的利益。1933年下半年,美孚火油公司推出了“桃花牌”、“桂花牌”,德士古推出了“夹万牌”,亚细亚推出了“经济牌”等次级煤油,降低售价,质量比土制煤油好,每罐价格比土制煤油只贵0.1元(原旧牌子的比土制煤油贵1元),土制煤油的销路大为减少。1934年,广西省政府对煤油实行特种税课征,煤油市场外商独占,土制煤油厂利润甚微,只能勉强维持。
英、美三大火油公司用断绝供应原柴油的手段来卡死土制煤油厂,一律不售原柴油给土制煤油厂,只售给电船作燃料,而且在这些柴油内加入一种化学原料,不能脱色炼成煤油。土制煤油厂商只能直接向香港普华洋行购买不属于这三个公司控制的原柴油,进口入关,继续生产。同年夏,英、美三大火油公司各以港币30万元,共90万元借给广西省政府,条件是恢复土、洋煤油同等税率,撤销退回土制煤油每罐0.4元税款的法令,广西省竟同意外商的条件。就这样,盛极一时的土制煤油业相继破产倒闭。
抗战时期,沿海主要贸易通道被日本封锁中断,而梧州口岸稍畅。1940年,梧州进口贸易比上年激增,主要进口汽油144.40万多公升,比1938年增加1倍。从梧州通关后的1899年起,英、美三大火油公司的油料运输,多由英、美的客货轮承运,并基本垄断了广西的运油业务,直到梧州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