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漫远将军是我军的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出生于蒙山县,他在青少年时期便在梧州求学,追求进步,投身革命,后又参加百色起义,从此南征北战,建国后又主政广西。他历经长期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磨炼,成长为一名威震敌胆的杰出将领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广西人民的优秀儿子。现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陈漫远传》记载的史实,整理了陈漫远早年在梧州投身革命的故事,以飨读者。
永安之子
永安州,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相当有名。
太平天国起义后,天王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著名的封王建制。1914年永安改称蒙山县至今。蒙山县还是著名武侠文学大师梁羽生的故乡。
1911年12月28日,广西永安州群峰里古排村泗隆铺(今蒙山县蒙山镇文聚村四龙铺)的首富之家,一个男婴呱呱落地,父母亲欢天喜地,按照家族“景福庆万全显荣”的辈分,又依古时传今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滚滚达三江”之寓意,为儿取名陈万源,企望其官运亨通,光宗耀祖。陈万源投身革命后,方改名陈漫远。
泗隆铺坐落于蒙山县城北面约7公里的龙头桥南端。这村子是清一色的陈姓,陈庆荣就是陈漫远的父亲。他娶妻李氏,生育万春、二妹、四妹、万源、六妹共两男三女。按出生先后顺序,陈漫远是第四,按兄弟排行他是第二。陈庆荣夫妇与当时中国农民家庭一样,也“重男轻女”,陈漫远是他们的小儿子,自然视为心头肉掌上珠。
陈漫远的父亲陈庆荣,是村中首富,家有良田40多亩,也是蒙山农村少有的秀才。他不忘“三纲五常”,既富又仁,在乡邻中德高望重。在辛亥革命后新学兴起之时,陈庆荣积极捐资兴办教育,造福后代子孙。1913年,他联合李、胡、阮、王诸姓共5人,创办了古排初等小学,设有甲、乙两班,学制4年,不论贫富子弟,皆可入学,开设的课程不是以往私塾的课程,而是采用正宗的新学课本。
此外,陈庆荣积德从善,还做了不少有益于家族和乡邻的好事。
对于小儿子陈漫远,陈庆荣是倍加疼爱,寄予厚望。从陈漫远牙牙学语开始,陈庆荣就教他吟唱《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五六岁,陈漫远已经开始学习《幼学琼林》、《四书》、《五经》、《千家诗》等,父亲又经常对他讲些故事,诸如岳母刺字、岳飞精忠报国;洪秀全闹太平天国;冯子材、刘永福、苏元春等抗击洋鬼子侵略;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等等。对此,陈漫远无不怀着浓厚兴趣,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心灵。
陈漫远的母亲陈李氏,为人善良朴实,勤俭持家,是旧中国农村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是众人称道的“善人”、“好人”。她是永安州群峰里古排前村的一个李姓贫困农家之女。嫁到陈家后,她几乎每天天一亮便起床,煮饭烧菜、喂猪养鸭、缝洗扫地以及开导儿女等。陈漫远家在村头,又是交通干道边,过往行人口渴、歇歇脚,陈李氏不论男女老幼、亲疏生熟,都一视同仁地热情接待。
进步启蒙
1918年夏,陈漫远已经7岁。他和哥哥一起,进入父亲与人共同创办的古排初等小学甲班读书。此时,陈漫远已经熟读了已往私塾的课本,还能背诵不少唐诗宋词,了解诗词的平仄韵律。在古排初小,他学习了4年新学课程:修身、国文、算术、理科、手工、图画、唱歌和体操。1922年夏,陈漫远以优异成绩升入蒙山县立高等小学。由于他基础好,又刻苦勤奋,高小两年的课程,他一年半就完成了。于是,陈漫远成为同学们的楷模。
在古排初小和县立高小,有两位老师影响了陈漫远的成长,这就是黄成业和韦杰三。
黄成业生于蒙山县古排高铺村。他自幼天资聪敏,勤奋好学。1921年秋,他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次年冬,他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返乡,任县立高等小学的美术、自然课程教员。1923年夏,他边教书边和校长蔡挺生等人在县城开办“源生和”书店,经营进步书刊,如《新青年》、《湘江评论》等,对推动蒙山县的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他发动县立高等小学的师生,联合县城各学校刊出墙报,上街游行演出,自编演出话剧,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宣传妇女觯放、男女平等,使蒙山县迅速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热潮。1926年3月,黄成业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按照中共广西特委的指示,在蒙山领导农民运动。他以县立女子小学代课教师作掩护,积极组织成立农民协会,组织圩日街头宣传。
韦杰三,1903年出身于蒙山县新圩街的一个壮族家庭。他于古排国文专馆就读一年,因家庭经济困难,便在古排小学任教。1919年秋,他考入梧州道立师范,学习一年毕业。次年春,他前往广州,考入培英中学就读,曾任校刊《培英杂志》编辑。1922年暑假,他回乡十余天,大力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次年夏,他转学到东南大学附中,任校学生自治会《周刊》编辑。他仅读了半年,又转学到吴淞中国公学。1924年夏,他因生活困难而辍学,回蒙山县立高小任英语和音乐教员。在此期间,他和校长蔡挺生、教师黄成业等人,合股开设“源生和”书店,经营《新青年》、《湘江评论》等进步书刊。1925年,韦杰三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在清华大学学习。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在共产党人李大钊、赵世炎等领导下,在天安门前举行国民示威大会。会后2000多人举行游行示威,向段祺瑞的北洋政府请愿。游行队伍遭到军警的残酷镇压。走在游行队伍前面高呼口号的韦杰三,被枪弹击中倒在血泊之中,牺牲时年仅23岁。清华大学师生悲愤地抬棺游行,于西校门列队迎祭及举行追悼大会,挽联上大书:“碧血溅都门,丹心照清华”,朱自清教授亲笔写下《哀韦杰三君》一文,深切表达了清华师生对韦杰三的悼念和爱戴。
陈漫远对黄成业、韦杰三两位老师非常喜欢和尊敬。他经常围着两位老师问这问那。两位老师觉得这位学生学习用功,成绩好,好学好问,自然喜欢,还经常送一些进步书刊给他阅读。陈漫远如饥似渴地阅读,并介绍给其他同学阅读。后来,他知道这些书籍是黄、韦两位老师和蔡校长合办的“源生和”书店的,课余时间他就经常到“源生和”书店去看书。一天,书店被查封,黄老师也被拘留。陈漫远非常气愤,便和老师、同学一道去县府、县警察局抗议,迫使县警察局释放了黄老师,县府也被迫同意“源生和”书店继续营业。
在黄成业、韦杰三两位老师的引导启迪下,陈漫远学到了不少知识,懂得了不少人生道理,也初步接受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启蒙教育。陈漫远积极参加学校和黄、韦两位老师组织的纪念活动,以及上街游行宣传。在五四反帝爱国纪念日,他既撰写诗文,刊于墙报专栏;又上台演讲,痛陈列强的侵华罪行,列举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激发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国热情。1923年秋,陈漫远参加了黄成业老师发起的县城各校师生的联合上街游行。他和同学们走上街头,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和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参加许多文艺演出。
1924年1月,陈漫远由蒙山县立高等小学考入广西省城桂林的储才初级中学。心头喜滋滋的陈庆荣,雇了一辆牛车,两顶大轿,他与儿子陈漫远一人坐一顶大轿,而陈漫远的书籍行李等放上牛车,从蒙山经阳朔往桂林。一路上父子俩春风得意,谈笑风生。
桂林储才初中,学制三年。学校每学期举行“月考”和“期考”,学生修业期满,学校可单独举行毕业考试。陈漫远基础好,又刻苦勤奋,学习仅一年,他已学完全部课程,并获得优秀成绩,准予毕业。
1925年1月,陈漫远以优异成绩考入广西梧州省立第二高级中学,并在二年级插班就读。省立二中,学制四年,包括高中和大学预科,毕业后可升大学。在梧州省立二中,陈漫远发愤学习,如饥似渴。
然而,陈漫远宁静的学习生活不久被打破了。1925年5月15日,上海爆发“五卅惨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6月1日,上海工人总罢工,学生总罢课,商人总罢市,各地工学商纷纷响应,从而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运动。梧州作为广西的重要城市,社会各界也迅速掀起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浪潮,成为广西国民革命运动的中心。中共广东区委当即抓住时机,于1925年夏秋派遣共产党员李血泪、龙启炎,共青团员周济、钟山等人来到梧州,创建共产党、共青团组织。当时龙启炎任梧州《民国日报》总编辑,周济任省立二中教师,钟山发动工人运动。
陈漫远在梧州共青团的领导和影响下,一面在省立二中学习,一面参加学生会工作,积极开展学生运动。
1925年冬,陈漫远加入了共青团领导的梧州新学生社和梧州学生联合会。他认真阅读了《新青年》、《共产主义ABC》、《向导》、《中国青年》等革命书刊。1926年1月,他受聘担任了广西学生联合会主办的《广西学生日报》编辑,经常用“万源”的名字发表诗歌、文章,表明自己为民众寻求光明、献身革命的崇高志向。《广西学生日报》发行广西全省,载有国内外和梧州市的新闻,受到广西的学生和青年的喜爱。
梧州学生运动的迅速开展,使省立二中校长崔赞谟大为震惊。这个反动校长坐立不安,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想方设法予以扼杀。1926年三四月间的一天,崔赞谟令秘书贴出布告,禁止学生参加社会活动。陈漫远和二中师生对此非常气愤,一边议论,一边把布告撕了,还派十几个同学到校长办公室,质问崔赞谟,问得崔赞谟哑口无言。崔赞谟被激怒了。他一面大喊“打人啰”,一面通知市警备司令部逮捕了16名学生。陈漫远等组织同学一面向广西省政府投诉,坚决要求释放被捕同学,罢免崔赞谟的职务;一面在《救国晨报》上发表文章,揭露事件真相,争取社会同情。一星期后,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崔赞谟被撤职,被捕的学生全部无罪释放。
在学习和斗争实践中,陈漫远的政治思想觉悟不断提高。1926年5月,他经苏炳瑜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一名共青团员。入团后,陈漫远白天在二中读书,晚上常去设在北山脚23号的团委,向他的联系人汇报工作;或到设在塘基街的广西学生日报社,与钟云、苏炳瑜等一起编辑《广西学生日报》,有时采集上海、香港报纸上的文章及国际新闻方面的消息,有时也自己写些诗词刊登在副刊上。
不久,陈漫远被推选为共青团梧州地委学生运动委员会委员,参与领导整个梧州地区的学生运动。1926年夏,他参加了梧州各界五卅运动周年纪念活动和抗议英帝军舰入侵西江的斗争。他和钟云、苏炳瑜等人组织一队队学生,高举旗帜,走向街头,高唱“打倒列强”的歌曲,高呼口号,浩浩荡荡,令人振奋。
光荣入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国共两党携手开展国民革命。在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北伐战争节节胜利;而北伐的胜利,又大大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并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农村大革命高潮。
鉴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根据中共梧州地委的指示,共青团梧州地委为了适应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接受新文化的需要.决定在塘基街创办苍梧书社,经营革命书刊,扩大传播马克思主义,指派共青团员陈漫远兼任书社经理。于是陈漫远和钟云、易超然等开展筹备工作。
开办书店,陈漫远并不陌生。他在蒙山县立高小就向蔡校长和黄成业、韦杰三两位老师细心请教过筹集经费、进书渠道、经营策略等,开办起来得心应手,熟门熟路,相当内行。而且,他刚刚入团,革命热情很高,不敢有半点怠慢。他和钟云、易超然等共青团员,夜以继日地发动青年和社会人士募捐,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向导》、《少年先锋》、《语丝》、《创造》、《新青年》等革命理论书刊和进步文艺书刊,并在梧州市塘基街租下一间两层铺面,以便开店经营和开会、休息。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陈漫远于1926年11月7日正式挂出了“苍梧书社”的店牌,开张营业。根据团组织的安排,陈漫远兼任书社经理。由于人手不够,陈漫远又雇请了王锦仓、黎秀松两名小工友。在陈漫远的精心经营下,“苍梧书社”办得很有特色,很快就吸引了大批进步的社会青年和在校学生,成为梧州厂大青年学生学习和交流革命理论和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梧州的国民党报纸竟把“苍梧书社”说成是梧州的共青团机关。
天有不测风云。1926年10月,陈漫远被省立二中开除出校。同年12月19日,梧州又发生了“一二?一九事件”,桂系军阀开始公开反共,梧州的国民党右派军警突然袭击中共梧州地委等机关,拘捕了中共梧州地委书记谭寿林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人士。
面对白色恐怖,陈漫远毫不畏惧。他毅然坚定地向组织上表示,坚决革命到底,并且希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请组织上考验他。此外,陈漫远得悉,自己的入团介绍人苏炳瑜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更是铁了心地认为加入共产党是正确的选择,他迫切地希望早日成为这个伟大组织中的一员。
1927年1月,陈漫远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共产党员罗少彦找他谈话,非常严肃地告诉他:鉴于他的坚定表现,组织上决定将他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罗少彦边说边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很小的小红纸,递交给陈漫远后说道:“陈万源同志,这是入党誓词,也是党的纪律,每个党员都要严格遵守、严格履行,你要把它的每一个字都牢记脑中、熟悉于心中。” 陈漫远激动地展开小红纸,只见上面写着“CCP”三个字母和入党誓词:“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
陈漫远心情非常激动,坚定地表示:“请组织放心,我陈万源一定严格遵守,认真履行,决不给党抹黑。”
牢狱之灾
1927年1月,陈漫远刚满15岁,年纪虽小,可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他还身兼数职:《广西学生日报》编辑、共青团梧州地委学生运动委员会委员、苍梧书社经理。
陈漫远入党后不久,党组织又派他到梧州店员工会当书记员,任务是发动工人,培养工人积极分子入党,建立梧州店员工会党支部。
年轻的陈漫远不计得失,不知苦累,不怕坐牢杀头,党叫干啥就干啥,并且尽心尽力、想方设法去干好。他没有薪水,每月仅靠家里寄5元钱伙食费维持基本生活。每天,他废寝忘食、不分昼夜,购进售出书刊、编辑学生日报、撰写诗文、组织学生运动、发动工人开展与老板的斗争、培养工人骨干入党,等等,忙得不亦乐乎。
在陈漫远的积极努力下,苍梧书社办得有声有色,所得利润全部上交组织,并在店员工会中发展了工会主席容完成等4名工人入党,建立起中共梧州店员工会支部,陈漫远兼任支部书记。
在店员工会,陈漫远亲笔书写了“店员工会”4个大字,作工会的招牌使用;他领导工人与老板作斗争,要求提高工人的工资。陈漫远经常召集工会委员在晚上开会,研究对策,并团结在船上搬货的苦力工人与老板斗争。老板们见众怒难犯,不得不有所收敛。
正当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蓬勃席卷全国之际,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此后.广州、长沙、武汉等地的国民党右派纷纷背叛革命,全国陷入一片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之中。新桂系军阀也在广西开始了的大“清党”、大逮捕、大屠杀。
梧州是新桂系“清党”的重点地区之一。4月17日凌晨,国民党军警包围了苍梧书社和梧州海员工会等行业工会、学生联合会、妇女联合会以及省立二中等处,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与革命群众。
正在苍梧书社楼上酣睡的陈漫远突然被嘈杂声惊醒。他睁开惺忪的睡眼,心里暗想:“大事不妙,敌人下手了。”他急忙翻身下床,可是还没迈步,楼下铺面的大门已被人拍得“嘭嘭”响。陈漫远心一横,下楼开了铺面大门。
“谁是书社经理陈万源?”门一开,警察发问。
“是我,什么事?”陈漫远挺身答道。
“走,到警察局去。"几个警察几乎同时吼道,枪口也逼了过来,不容分说,将陈漫远和两名小工友推出店门,并在门上贴了封条。
被押往警察局之时,陈漫远眼见苍梧书社所在的塘基街两头岗哨林立,戒备森严。陈漫远和两名工友一起被抓进了市警察局。透过微弱的晨光,陈漫远看见被捕者坐满了一屋子,里面有共青团梧州地委书记、共产党员钟云,有共青团员李素秋、陈丽馨,有二中的进步同学,也有不相识的年轻人。两三天后,陈漫远等人又被押到苍梧县衙门内的县监狱。
陈漫远和钟云等7名男同学,被关押在一间漆黑的小牢房里。国民党的警察们,耳闻陈漫远是什么书记、经理,以为是个共产党的大人物。可是抓到一看,竟是一个年轻小伙,大失所望,便放在县监狱里关押。
陈漫远未经审讯即被判无期徒刑。他们在苍梧县监狱里,被关了好几个月,不准任何人看望。他们在漆黑潮湿、散发着恶臭的小牢房里,并不悲观。他们相互鼓励,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每个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在狱中,陈漫远曾经两次鼓动和组织狱中的中共党员、团员同志和难友们越狱。但是,都不慎被敌人察觉,没有成功。接着,狱警对他单独监禁。他被加上手铐脚镣,关在木笼里沿街示众后,抛进小牢房里长期监禁。那间牢房里就只关了他一个人。
钟云、廖梦樵、宁培斌、李素秋等革命志士,在监牢里被一个个绑走枪杀了。骨瘦如柴的陈漫远,在狱中艰难地度过了备受煎熬的两年。
1929年6月的一天,陈漫远被突然释放。他身体极度虚弱,已难以行走,是同监的狱友们抬着他出了监狱。后来他才知道,这是由于1929年3月,第一次蒋桂战争后,国民党左派军人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广西。为了抗蒋独立,与共产党合作,应中共要求,他们释放了关押在狱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因此,他才获释出狱。
陈漫远向狱友借了点钱,辗转返回老家蒙山县。
参加百色起义
陈漫远被捕入狱两年,身心受到了极大摧残,已是十分虚弱憔悴了。回到家中,父母亲和家族亲友们见了,都大吃一惊,痛心极了,母亲几乎哭晕过去。而陈漫远却男儿有泪不轻弹,他依然开导着双亲和亲友们。
原来,父母亲在获悉他入狱后,随即变卖了家中三分之一的田产,四处打点,并叮嘱其兄携款赶到梧州,疏通各种关系。所以陈漫远在狱中两年,虽受大刑,却免于一死。陈漫远由于身体太虚弱,在家里静养一段时间,日益康复。
陈漫远时刻告诫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向组织宣过誓,岂能半途而废?况且有的同志已经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在家休息了两个多月后,他的身体已经康复。于是,陈漫远说服父母亲和亲友,以外出找工作为理由,寻找党组织。在1929年7月,他随挚友、共产党员陈素虚,乘船去了右江的恩隆县(今田东县)平马镇,担任恩隆县立师范学校的教师。
不久,陈漫远听说共产党打过来了,高兴得夜不能寐。他走上平马镇街头,想打探一下确切的消息。迎面见到一人身着军装、腰挎驳壳枪,他认出这正是他的入党介绍人——罗少彦。与此同时,罗少彦也认出了陈漫远。两人喜出望外。
此时,罗少彦担任广西警备第四大队第一营教导员。陈漫远当即向他详细汇报了自己被捕入狱和获释的经过,在狱中的情况。罗少彦经过了解,肯定了陈漫远顽强斗争、坚持革命的经历,向组织证实了他的中共党员身份,恢复其组织关系,并带他到由张云逸领导的警备第四大队做宣传工作。不久,陈漫远担任警备第四大队第七连政治指导员。从此,陈漫远投笔从戎,结束了学生时代的生活,开始了漫长的军旅生涯。
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发动百色起义,成立红七军。陈漫远参加了百色起义,被委任红七军第一纵队第一营第四连指导员兼支部书记。当时他年方18岁。在起义前夕,他在上级发给四连的一面绣有锤头、镰刀图案的红旗上,亲笔书写了“中国红军第七军第一纵队第一营第四连”17个大字。全连官兵欢呼雀跃。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领他的连队,高举这面军旗,从恩隆县(今田东)平马镇赶到百色城集结,参加了百色武装起义的庆祝大会。
从此,他将自己的名字由“陈万源”改名为“陈漫远”.意味着自己已踏上漫长而又神圣的革命征途,立志要为之奋斗终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古贤人志士屈原这不朽的诗句,成为陈漫远为人民解放、国家强盛而求索奋斗,奉献毕生的誓言。
半个世纪后,1977年12月,广西博物馆派员带着馆藏的珍品——“中国红军第七军第一纵队第一营第四连”这面军旗的原件,专程赴京请陈漫远鉴定。当看到军旗原件时,陈漫远仔细端详了一会,兴奋地指着这面弹痕累累、血迹斑斑,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的军旗,兴致勃勃地说:“这就是当年百色起义宣告红七军诞生时,我们连队的红旗,是我亲笔写的番号。当时,我担任第一纵队一营四连指导员。几十年了,这面红旗能保存下来,太好了!”
他感慨万千,当即赋诗一首,送给广西博物馆与军旗一起保存。诗曰:
革命烽火燎原的右江,
工农红军的红旗到处飘扬。
这是我参加起义连队的战斗旗帜,
于是想起了当时杀敌的战场。
英勇果敢的坚强战士,
在革命红旗的指引下勇猛向前,
坚决彻底的消灭了敌人,
一个一个胜利地冲上前方。
陈漫远
1977年12月6日
这面由陈漫远亲笔书写的百色起义军旗,是迄今为止保存得最完整的、全国仅存的一面红军连队军旗原件,是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百色起义是陈漫远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从此,陈漫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中,演绎了他辉煌的人生。
(《文史春秋》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