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梧州市委员会
破解舜葬千古之谜
作者: 陈侃言日期: 2013-11-26来源: 本站 打印

一、里耶秦简的疑问

史公云:“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作为中华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播者虞舜大帝,其戏剧性的结局给后人留下一个千古之谜。

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此苍梧是今日广西的梧州,还是湖南的永州?舜帝到过广西的苍梧吗?

舜帝死后所葬的九疑,是湖南的九疑山(又称苍梧山),还是梧州的白云山(又称大灵山,九疑支垄)?这是一桩文史学界争讼两千年的笔墨官司。

笔者在十多年前曾撰文《舜帝陵庙考》(《梧州日报》1994年4月连载)作过考证。2001年6月梧州历史文化研讨会上,众多的两广学者、专家在二十多篇论文中也进行了认真辩难、释疑和论证,绝大多数论者和笔者都持同一观点,认为舜所巡的苍梧,即今之梧州地区,也即古之苍梧故郡。至于舜葬之所,也有相当论者赞同笔者的分析,谓其遗体葬于梧州白云山(九疑支垄),而衣冠冢则归葬湖南零陵之九疑山。

有学者通过研究2002年出土考古发现的里耶秦简,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三期著文《里耶秦简释地》(作者王焕林)指出,广西梧州晚至汉代(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得名苍梧,而先秦的古苍梧则在湖南,与梧州无涉。其依据是:里耶秦简文载 “ 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当传者多……”其中的“苍梧”是指秦时不见史传的秦所设的苍梧郡,郡治及管辖范围均在湖南。该文分析说,战国时楚越的分界在广西荔浦,以北为楚,以南为越,而梧州尚在荔浦、平乐以南200公里左右。其结论:“ 楚秦更代之际,梧州地区既非楚亡国之君负刍所有,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以前,亦未入秦之版图 ”,所以,“ 里耶秦简中,建置最迟不晚于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的‘苍梧郡’,绝不可能管辖到既非楚有,亦尚未入秦的梧州地区!” 因而舜巡之所的 “ 苍梧之野”非梧州地区。

据该文所述,就出现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在战国时代,楚国是否拥有苍梧;二是,秦始皇一统天下时,梧州地区是否在秦的一统天下的版图中。
 
二、楚武王:“我蛮夷也!”

第一个问题。战国时代的楚国是否拥有苍梧?

楚国在楚悼王时,实行“吴起变法”。军事家、改革家吴起于周安王21年(公元前380年)实行变法,使国力一度强盛,且“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礼记?注》云:“苍梧于周(为)南越之地,楚吴起南并蛮越,遂有苍梧。”很显然,这个被指明是“蛮越”的南越之地的苍梧,早于东周(公元前380年)就为楚国所拥有了。至于楚国原所治的楚地与蛮越的南越,有条历史上的分界,又被史家习惯地沿用,这并不能成为南越的苍梧不属楚的理由和证据。

楚国并蛮越而拥有苍梧的依据还有更早的史证:

楚武王三十五年(周恒公十四年,公元前705年),《史记》记述了如下一出自我封王的精彩场面:
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

尊吾号。”……王室不听,报还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

当时周幽王为犬戎所弑,周东徙迁都,是为东周,是时王室式微,诸侯纷立,楚地的熊通也不甘落后,要灭掉近邻的小国随国,随不服,熊通居然大言不惭,自豪地自称:“我蛮夷也!”又要挟周王室尊封其楚国号,王室不听,熊通竟对周天子恒王发怒,宣称我世代居楚地,“蛮夷皆率服”,擅自立为武王。

为什么楚国堂堂开国之君熊通自称:“我蛮夷也”呢?翻看《史记》,楚国的先人为彭祖,“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史记?世家第十》)原来楚之先人,早在殷商之时就有相当的后裔流落荒蛮的百越之地,与南蛮融合为一体了,所以楚武立国之时,自称蛮夷,“蛮夷皆率服”,这就毫不奇怪了。

楚成王元年(周惠王六年,公元前670年)熊恽弑兄立为成王,“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

从《史记》行文可以看出,“夷越”、“蛮夷”、“百越”、“南方”皆与“中国”并列而称。由于有五岭之阻隔,楚地的南蛮各族往往叛服无常,所以楚国政府常要镇压和平服他们。公元前380年楚悼王时的吴起又要“南平蛮越,遂有苍梧”了。

及至战国时的说客苏秦向楚威王献策曰:“ 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地方五千余里 ”(见《史记?列传第九》)。此时的楚国,比春秋时楚成王的千余里还多了几倍。

此苍梧,在战国时为楚国拥有,是一块地处岭南神秘丰腴的领土,而绝非湘南一座小小的苍梧山。

再举一例。还是太史公的《史记?礼》云:“ 楚人鲛革犀兕,所以为甲,坚如金石……” 能制皮革的犀牛,湖南有吗?酷热炎荒的苍梧,何止犀牛,群象、翡翠、玳瑁、珠玑……多的是,此苍梧不属楚,楚之犀兕鲛革又何由来之?

苍梧其地及仓吾氏族,从来就是蛮越、南越的主要地域和部落,早在楚立国之前就同楚的先人融合了,苍梧为楚所拥有,可谓源远流长。楚大夫屈原《离骚》云:“朝发轫于苍梧兮”苍梧乃其祖居及舜藏之所,更可谓感怀身世之叹。
 

三、苍梧早入华夏文化版图
 

苍梧,古籍又有称仓吾。秦以前未统一文字,以音记字,故有不同的写法。上古之时,部族之名、部落之名常被用作地名,彼此混用。在远古三王五帝时代,岭南就有苍梧之民组成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的部族,被称为仓吾族,因其地多梧桐,色苍。又因这些土著有断发纹身的习俗,在面额上刺花涂彩,又被称为雕题。又传说其男女同浴,睡觉时两腿相交,又得交趾之名。岭南气候湿热,居民在树上搭干栏而居,又被称为“有巢氏”。

班固《汉书?地理志》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唐杜佑《通典?州郡?古南越》云:“ 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亦谓南越,古谓之雕题。” 由此可见,岭南的南越部落,在古籍中有多种的称呼,粗计有:仓吾、南蛮、南瓯、西瓯、骆越、交趾、雕题、南海、南越、蛮越等等。

南越的苍梧,是苍梧氏族的世居地,据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古地名一般保留着远古氏族居此的影子,这个历史的身影,是时间难以抹去的,反会随着文明的发展而愈加清晰。

被称为“交趾”的南越苍梧各族,其实早就进入中华文明的视野和文化版图。《史记》开篇的《本纪第一?五帝》就开宗明义地宣称: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南至于交趾”,说得明明白白,交趾在南越,上古时泛指五岭以南的南方各部族,古今并无异义(中古以后则确指今越南北方)。岭南的交趾,自然包括南越的苍梧在其中。

十分遗憾,这个早在黄帝时代就和中原各部族一同进入中华文明,受到教化,并已隶属华夏文化版图的部族,由于生活方式之异,在历史上长久地被歧视,并被贬损为“南蛮”、“蛮夷”,视为化外之异类,连地名也要北移,不配舜之所巡,更不配舜之所葬!
 

四、请太史公先表态
 

第二个问题。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南越的苍梧是否在秦的版图之中。

《史记?律》云:

历至(汉) 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

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厄,迭蠕观望……”

“全秦”当是统一了天下的秦皇朝,此时南越已内属为臣了。

秦王政于公元前247年继位,公元前238年亲政。于公元前223年吞灭六国,灭楚后乘兵临五岭之利,即下令“南征百越之君”。屠睢失利后,派史禄开凿灵渠,引湘入漓。任嚣、赵佗率楼船水师顺江直捣苍梧、番禺,平定了南越。这场战争打了多久?一说不到两年,一说三年,或者更长几年都不成问题。反正秦王于公元前221年宣布一统天下,称始皇帝。里耶秦简文曰“廿七年……”所指的秦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20年,即秦始皇称帝的次年。

前文所述,南越的苍梧,早就为楚所拥有,秦并楚而一统天下,南平百越,不过是数年之间的事,这个南越的苍梧已入秦的版图,怎会突然之间变成秦新皇朝设置于湘南的一个新郡之名呢?秦一统天下,全国设36郡,岭南有桂林(苍梧在其辖内)、象郡、南海三郡,并未见史载在湘之南设有苍梧郡,或有个叫苍梧的地方。

不错,湘南确实有一座苍梧山,这并不等于湘南之地就叫苍梧。上海有条南京路,并不等于沪上就叫南京。例如全国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北京路一样。

秦帝国存在不过15年,秦亡,赵佗据岭南自立南越国,封族弟赵光为苍梧秦王,建苍梧王城。梧州由始建城,俨然一王侯之邦。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吕嘉之乱,于此设苍梧郡和广信县,与汉武同时的司马迁三年后写《史记》,就在书中记了这两件事。假如秦始皇曾设有苍梧郡在湘南,司马迁不会不记。

五、苍梧龙母与秦始皇
 

秦始皇与苍梧的直接联系,还可以从民间神话传说中取证。

闽粤海边渔民沿习祭祀妈祖,已是众所周知,而以蛇为图腾的仓吾氏族蛮夷们之水上女神为龙母,却不大为北方学者所知,或知而蔑之。据传,龙母姓温,出生时天降祥瑞,鸟雀和鸣。长成后有辟谷之术,神力超人,能望空而语,与神灵对答,预测祸福。白鹿随从,能蹈浪行江,行医济世,为统领世间百兽之西江女神。一日温氏在西江边浣纱,发见一大石卵,拾回孵化出五条小龙,悉心饲养。五龙长大,龙母教其为人间造福,守护江河,体恤舟渔,行云播雨,以利五谷,不得翻江倒海,遗患人间。五龙孝顺驯服,从此苍梧五谷丰登,渔樵颐乐。

正遣童男童女往东海求方士觅长生不死药的秦始皇闻知,喜不自胜,即遣使迎龙母进京,五龙随行护送。龙母四次起程,均行至桂林而折返,终不舍苍梧百姓。始皇乃允其永留西江以慰民心。龙母仙逝后,西江各埠均建有龙母庙,西江民众时常祷吿,历朝皇帝和南来官员均有祭祀。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派狄青西征交趾,水师凯旋,认为是龙母庇佑之功,乃重修梧州龙母庙,皓封龙母温氏为永济夫人和灵济崇海妃,五龙亦一一赐封[注1]。

秦始皇乃中国第一个被隐称“祖龙”的天子(事见《史记》),对民间称为龙母的奇事自然感兴趣。由此可知,秦始皇时已知有苍梧及龙母,或者苍梧百姓已认可秦始皇为当朝天子。此龙母神话虽未载正史,倒是可证,秦与蛮夷的苍梧在当时早已有文化上的联系,也可看出,先秦的儒家文化与南越苍梧巫道文化的一次尝试融合中的冲突。

此苍梧是一个有氏族、有部落、有领土、有独特文化传统的一个“方国”,岂是湘南一座小小的苍梧山所取代得了。
 

六、舜帝南巡,意欲何为?
 

其实,苍梧所在的蛮越,早在舜帝时代全国划为十二州时,虽不在十二州之列,但已属“杨州徼外之地”,徼,巡查也。舜时苍梧已在舜巡的境界之中。

舜帝南巡,所为何事?到湘南的苍梧山去休闲度假吗?请注意,舜巡狩苍梧之野这个“巡”字,天子出巡,都是带着浓厚政治色彩的重大举措。舜巡苍梧,意欲何为?这位中原部落联盟的大酋长,不正是看中南中国这块神秘丰腴的领土吗?

日本学者白马库吉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势是‘南北冲突’、‘东西交流’。”[注2]南北冲突高度概括了北方宗法文化(孔子以后就是儒家文化)与南方的巫道文化的对立与互补的情况。当时在中原几经征战而取得正统地位的部落联盟大酋长舜帝,规定五年一巡狩,而南方却是数十个不同蕃属从未联盟的百越各族。舜之南巡,就是要用亚细亚宗法生产方式去救赎南蛮百越,用集体生存意识去否定南蛮森林法则的个人自由竞争,以使“天下明德”。

今日的梧州,古之苍梧,由黄帝之所传,启颛顼之所属,拜舜帝之所巡,融周楚之所拥,幸屈原之所咏,受秦皇之所并,蒙赵佗之所封,承汉武之所设,得“三陈六士”[注3]之所扬,继大唐之所立,总宋元明清之所誉,均一脉相承,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广东学者刘伟铿指出:“正宗的仓吾氏族居住地,应在一直保留苍梧这个地名不变的梧州。”[注4]确也。
 

七、此苍梧非彼苍梧
 

新出土的秦简中的“苍梧”又该作何理解呢?

简文如下:“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当传者多……”《里耶秦简释地》的作者断定文中的“苍梧”是秦新设在湘南,郡治在零陵的“苍梧郡”。理由是,四个郡级行政区的同列。这不过是作者的一种常规的设想和愿望,即使能成立,也为孤证。其时,平定南越的战争可能完结,也可能仍在进行之中,军需(甲兵)在南越苍梧前线自然需要及时补给。而洞庭郡又最靠近南越苍梧前线,由洞庭向苍梧补给军需就是很自然的事。

里耶秦简此文,写于秦始皇称帝的次年。其时,秦设郡县,定币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均在进行,社会在大变动中,楚越之地又是刚占领的新疆土。新旧交替,旧习惯还会沿用,在行文中“四地名目不侔,与政府军事文件严格的措辞规范亦难相称”(《里耶秦简释地》文语)的情况,并不难发生。

况且简上的文字也可断句如下:“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当传者多……”句号放在苍梧之前,这样上述四地的行政级别就不同列了,也通。何必断定此苍梧就非苍梧郡不可?

其实,有起码古文常识的人,只要分析一下里耶秦简的原文,断不会得出“苍梧是郡”的谬论!原文:“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当传者多……”假如苍梧真的在那时被设为湘南域内之郡,写此简的秦王朝的刀笔吏其行文应该这样写:“…….及巴、南、苍梧郡输甲兵…….”此“郡”字必须落在“苍梧”之后,而决不会斗胆把“郡”字放在苍梧之前,写成今竹简上的:“……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

退一步说,即使秦始皇果真在湖南新设了这个“苍梧郡”,秦王朝存在不过15年,这个新“苍梧郡”的存在,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昙花一现。秦亡、赵佗就在南越封赵光为苍梧王,建苍梧王城了,苍梧之名再度崛起于粤岭中枢间。此苍梧则非彼苍梧,是悠悠两千年的仓吾族之居地的南越苍梧。也可能就因为湖南永州的零陵,曾有短暂的15年得过“苍梧”这个名,才酿成舜帝结局戏剧性的千古之谜。如今里耶秦简的出土,有助于这件文史界争讼两千年的笔墨官司的破解。

把“苍梧山”当成苍梧之野,并在全国普及成为国人的“共识”,显然来自于一个美丽的误会。领袖“九疑山上白云飞……..斑竹一枝千滴泪”的诗句,注释家们注释“九疑山”为“苍梧山”并非笔误,然而史书所说的“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的“苍梧之野”,就被读者们普遍理解为“苍梧山”,即九疑山,也即零陵,也就是永州,当然就是湖南境内,也就当然与梧州无涉。以至当年有的地图竟把零陵改成苍梧了。

八、舜葬何处?九疑之疑
 

至今我仍坚持十一年前考证的结论,舜所巡的苍梧之野,即今之梧州地区,舜所葬的也是今梧州的白云山上。
舜所巡的苍梧,前文已有论述,在此不赘,下面谈谈舜葬之所。

《史记》云: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为《楚辞》作注的东汉学者王逸,在为屈原《离骚》中“朝发轫于苍梧兮”的苍梧作注云:“苍梧,舜所葬也。”

《礼记?坛弓》云: “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

宋朱熹《虞帝庙碑》也云:“舜南巡不返,遂葬苍梧。”

为《汉书》注释的东汉人如淳说:“舜葬九疑。九疑在苍梧冯乘县,故或云舜葬苍梧也。”

为《汉书》注释的东汉人文颖则说:“九疑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

《清同治版?苍梧县志》云:“舜陵相传在城东五里许,大云山(按,即今白云山)下锦鸡岩,其地与九疑相近。” “虞帝庙在大云山麓锦鸡岩西,城东四里许。”

《山海经》云:“南海苍梧之丘苍梧之川,其中有九疑山焉,舜所葬在长沙零陵界。”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云:九疑 “ 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

唐人颜师古云:“ 疑,似也,山在九峰,其形相似。”

综合种种说法,不难明白,古苍梧乃峰秀数郡之野,九疑山九峰形势相似,群山绵延,半在零陵,半在苍梧。只要我们把人为的几条行政省界拿掉,一看就明白了,此古苍梧之地域,北至湖南南部宁远一带,南极八桂三江、东至粤西一带。正如宋人陶商翁《咏梧州诗》诗云:“ 川流八桂末,地势九疑余。”  “ 苍梧之邦舜游处,九疑七泽皆相连。”(见南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

1999年 出版的《辞海》解释曰:“(苍梧)其地当在今湖南九疑山以南之广西贺江、桂江、郁江区域。”
从《史记》的说法看,就更分明了:“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崩于一个地方,而葬又在另一个地方。苍梧和江南分明是两个不同地域的概念。按《辞海》的说法,苍梧在江南九疑之南。而江南,按王力先生的解释,就是湖南江西一带。结合《史记》、《辞海》和王力先生的说法,即:舜帝崩于“广西贺江、桂江、郁江区域”,而葬于江南(湖南)的九疑。
 

九、二妃的难题,太史公之用心
 

《礼记》和两位大学者王逸和朱熹都说舜是崩且葬于苍梧,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说舜崩于苍梧而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呢?这是千古之谜之所在,也正是史家司马迁之精彩和伟大处。

《礼记》说:“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还说:“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原来二妃不答应。这二妃是舜帝的两个妻子,即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也即屈原诗中所神化的“湘君”和“湘夫人”。她们奔丧到湖南宁远,泪洒斑竹,坚持要让舜帝遗体运回冀州故里归葬,以符合先王礼制:“礼不忘其本”、“ 狐死正丘首”。

这时问题来了,苍梧之野乃蛮荒炎热之地,遗体腐臭不能久停,怎么办?

苍梧百姓感念舜帝德泽,依依不舍。权宜之计,就地在苍梧的白云山锦鸡岩为舜帝举行隆重的葬仪,驱群象(酷热炎荒的岭南苍梧,才会有群象供人驱使)为之挖掘坟土。《拾遗记》云:“ 舜葬苍梧,有群象为之耕,时有鸟,自丹州来,吐气名曰冯宵,能衔土成丘。” 据《周易?系辞下》说:“古之墓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这是舜时上古的葬俗,在氏族社会,遗体不入棺椁,只厚衣包裹,垫以柴薪,不垒墓丘,不植树立碑,十分简单。而封陵树碑,甚至要陪葬,是夏代进入奴隶制社会才开始的。所以舜葬的墓地因无标志,已不可考。

而北方中原的人民也怀念舜帝,为圆二妃的心愿,就把舜的衣冠遗物运回。不幸得很,二妃渡湘水又遇风浪(一说投水殉情),溺水为女神了,于是就把舜帝的衣冠葬在二妃为之泪洒斑竹的九疑。

“九疑”首见于司马迁的笔下,疑,何解?唐颜师古云:疑,似也。笔者的理解:疑,异也。此冢终究是衣冠冢,非遗骨所在,似则疑,疑冢也,异地之冢。死者真正的遗体,当时却权宜远葬蛮夷之地的苍梧!死者之衣冠归葬于家属既殁之地,这才是正式的、确当的、适宜的葬礼,符合儒家的礼教,所以司马迁特在史册中记上一笔:“葬于江南九疑”。

而舜此异地衣冠冢,因其为帝,故要称陵,“是为零陵”,司马迁为什么不名正言顺直接地称之为舜陵,而要称其为“零陵”呢?这是司马迁笔法之精彩处。笔者理解是:零者,零落也,逝者零落之衣冠也。零陵,零落之衣冠冢之谓也。零也即另,另外之谓也。零陵,另外之陵也。司马迁又为何要说 “ 葬于江南九疑 ” 而不说 “ 葬于苍梧九疑 ” ?司马迁分明是说,舜崩于苍梧而另葬于江南。换言之,苍梧与江南是两个不同的地域,九疑在江南域内。不在崩地下葬,而要另外在江南下葬,这要么运灵柩,要么葬衣冠冢。其时的葬俗还不知灵柩为何物,那就只能葬衣冠冢了。这就是史家春秋笔法之微妙处。为纪念舜帝所终的苍梧,就把九疑山也命名为苍梧山了。后世学者,又将此苍梧山当作苍梧之域,喧宾而夺主。千古之谜由此而生。

司马迁写《史记》时,汉武帝独尊儒术,改正朔,易服色,封泰山,定宗庙,制礼仪,“君子审礼,则不可欺以诈伪”(《史记?礼》)写到舜葬之所,苍梧乃刚平定且曾独立了93年的蛮夷之地,舜之所葬当然要以符合儒家礼制的零陵为正统,但又不能不暗示远离崩地苍梧之野的江南是“异冢”、“似冢”之底蕴,故曰九疑,久疑也;故曰零陵,零落之衣冠冢也。同时又先标明舜崩苍梧之野,不至作伪,其用心可谓良苦。

还是司马相如这位风流才子似乎预见其后的司马迁的史家之笔,他死前留给汉武帝的遗札结尾就预言:“舜在假典,顾省厥遗”,舜帝的典事,是有厥遗的,要留给后人深省的呵!
 

十、舜庙千秋,文化圣地
 

苍梧的舜葬之处已不可考,后人就建舜庙以为纪念。据查到的史料,梧州的舜庙至迟在唐初就有。据南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唐太宗称梧州为“大舜隐真之地,达人循迹之乡”,并对李靖说过“碧桂之林,苍梧之野”云云。此后,沈俭期、宋之问、张九龄、杜甫、李商隐、项斯、元结、张籍、李涉、苏轼、李纲、秦观等及明清历代的文人或文武官员,都郑重其事、俨如朝圣地把舜迹作为梧州的标志和象征进行过吟咏,为梧州留下独特的文化遗产。
舜南巡而崩葬于苍梧,遗下陵庙和华夏文化对蛮夷之地的启蒙和恩泽,造就了梧州成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同时,自有唐以来,梧州也成为了历代政府、官员及文人墨客、四方百姓对舜帝朝拜的文化圣地。史载,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梧州知府吴九龄重建梧州舜帝庙,春秋拜祭。当时祭舜,三年为一大祭,一年一小祭,大祭由朝廷派钦差或大臣来主祭,小祭则由州县地方官首长主持。其时,文武百官,仪仗庄肃,祭祀之隆,熠耀神州,为梧州一大盛典。延至梧州开埠之后的1904年,面对西江的舜帝古庙仍在,成为外国商船锚泊地的标志,被英国在梧税务司的官员写在给英女王的报告中。

苍梧沧桑事,舜迹数千年。拂去蒙尘,自有本真,神秘之谜,终有了然之日。让我们撇开省界,向历史求真吧。
 

【 注释 】
   

1、故事详见《苍梧县志?清同治版》及民间传说。
   

2、见《中国地域文化论?吕嘉健文〈论南北文化及珠江文化〉》(广州出版社1994年出版)。

3、三陈,指西汉之苍梧人陈钦及其子陈元,孙陈坚。祖孙三代均为全国著名经学家,陈钦与刘歆齐名,时誉“左氏远在苍梧”,为全国学术文化一时之中心和顶峰。六士,指士赐及其子士燮、士壹、士有、士武及士燮之子士钦,皆苍梧人,东汉时士燮兄弟分别先后为苍梧、九真、合浦、海南数郡之太守,封侯拜将,名满天下,雄长一州,威尊无上。士燮亦为经学大师,天下百数十位名士慕其名投奔于门下。
   

 4、见《舜帝与梧州?刘伟铿文》,梧州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编辑出版,内部发行。

参考文献:《史记》、《礼记》、《楚辞章句?王逸注》、《清同治版?苍梧县志》等古藉。


上一篇:李济深轶事

下一篇:陈漫远在梧州的革命岁月

返回列表

二维码

本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