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梧州市委员会
李济深故居
作者: 吕春松日期: 2013-11-26来源: 本站 打印

李济深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卓越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李济深先生历任民革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中华民族振兴事业,把一生的心血和精力献给了国家,他的光辉业绩永载史册,他的爱国精神将长励后人。

广西梧州市苍梧县是李济深的故乡。其故居建于1925年,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庄园式建筑,院内占地面积34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大小厅房53间,其四周围墙环绕,四角设有炮楼,瓦面有人行走道。198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归苍梧县文物管理所管理,并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1994年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公布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苍梧县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李济深故居的保护和开利用,很好地保护了故居的文化遗产风貌。如今的故居,已经成为了一个集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纪念场馆。

李济深故居坐落在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大坡镇料神村的最南侧,北靠民居,东靠卧虎山,南面是连绵的群山,西面是跑马岗,一道九曲伴月溪经大门前,从故居围墙外的小路旁由南向北边流过,贯穿整个村庄。故居距苍梧县城约20公里,距梧州市区约30公里,距广东省郁南县城约35公里。

故居始建于1925年,是李济深兄长李少轩主持修建的一座中西合璧的庄园式院落。当时的中国处于激烈变革的时代,一方面悠久的文化传统绵延不绝,另一方面国门已被打开,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种背景下,故居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上,既保留了我国传统的庄园式建筑模式,又突破了地方传统院落的布局,在建筑造型和装饰上,引进了庭院及廊式建筑的特点,吸收了西方城堡建筑的部分元素,使之成为一座充满了地方色彩,包含着浓郁园林创意,中西合璧的宅院。同时,这座楼房四周都有炮楼,主体建筑墙体设有射击孔,楼顶瓦面上设有相通的墩子式人行走道,与四周的炮楼踏步相通,随时可以灵活调配兵力,又是一座防御的堡垒。

故居是李济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和爱国主义活动的历史见证之一,它记载着李济深这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可敬的爱国主义者不平凡的一段人生历程。故居建成后,李济深曾在此组织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组织民众抗日武装,开展起抗日救国活动;他曾在此救助、安置了大批爱国民主人士、文化名人和两名美国飞虎队员;与中共进行密切合作,使这座故居与中国近代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李济深及亲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这座故居及所有田产一起捐献给了国家。故居先后成为了大坡人民公社革委会、坡头大队粮仓、料神生产队粮仓、苍梧县“五七”干校、大坡初中、广西第八地质队驻地。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围墙、门楼、储谷楼、厨房、饭厅和东南角炮楼等构筑物被拆毁。1981年苍梧县政府接管故居,从此开始对外开放,让游人参观。

如果您想一睹李济深先生昔日的风采,触摸那一段发生伟大变革时代的历史,那么请您走近山青林秀的苍梧,走进料神村这座中西合璧的“大屋”,聆听那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故事,回顾那段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
若想前往李济深故居参观,有两条途径:

一是从苍梧县城出发,经苍郁省际公路前行14公里到达河步村,按公路右边“李济深故居”指示牌指引,然后进入宛延弯曲的乡村水泥路,穿过小河边翠绿的一片竹林,展现在眼前的是蓝天白云,层层叠叠碧绿的绵绵群山,路边是一片片的稻田和荔枝、龙眼、沙糖桔果园。前行约1公里,有一个小山坳,路边长着一棵几十米高大樟树,当地人称之谓“歇马树”,其名字的由来与李济深先生有关。“歇马树”正好长在这个叫子村的村口,李济深先生的母亲吴桂英就出生在这个村。李济深六岁那年丧父,李母只好把他送到娘家,师从其舅父吴德初,在该村的惠封学堂就读乡塾,度过了难忘的两年启蒙时光,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后来,李济深先生每次从外地回料神老家,经过这个小山坳,就会主动下马,把马拴在这棵樟树,稍息片刻,再牵着马默默步行走过子村,以示对惠封庙和惠封学堂的敬意,对舅父吴德初先生的怀念。走下小山坳,经过子村前行约4.5公里,来到一座跨过“上小河”的钢筋水泥桥前,眼前那个绿树掩映的小村庄,就是李济深故居所在地——苍梧大坡镇料神村。

一是走梧州至广州高速公路,在两广交界的桂东高速路出口处下高速,经乡村水泥路前行约0.8公里,左转进入苍郁省际公路,前行约2公里,当看到公路右边的“李济深故居”指示牌时,再右转进入一条两旁种满了白玉兰树和桂花树乡村水泥路,前行约3.2公里,一座横跨道路高高矗立的牌坊就会映入眼帘,这是一座四柱云顶牌坊,牌坊顶部檐口下刻着“李济深先生故居”几个大字。

 

一、故居周边的环境

从李济深先生故居牌坊往前走,沿着卵石铺成的曲径,前行约200米,就到达了故居的李济深铜像广场,广场整体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正中央高高耸立着李济深铜像。李济深铜像是由李济深先生外孙李崴策划、广州美院吴雅琳教授创作,十多位敬慕李济深先生的各界人士捐资125万元建造。铜像重4吨,像高4米,红色花岗岩基座高2米、宽2.12米。李济深铜像背靠故居,面朝南方,身着戎装,披挂风衣,左手握剑,目光炯炯,面容庄重,英武挺拔,眺望远方。其基座南面雕刻着:“李济深先生,1885-1959”,“马叟知天命,谓吾贵可求,但令身许国,何必列王侯”字样。这是李济深幼年读书时所作的诗句。当时,李济深虽年仅15岁,却志向远大,视富贵如浮云。这首诗成了他一生献身于国家和民族、不谋求官爵荣身的真实写照。

基座的北面雕刻着:“李济深在生子女:李沛钰、李筱菊、李沛琼、李筱薇、李筱桐、李筱松、李筱桦、李筱林、李保和、李筱莉。敬慕者:林舒、李朝旺、戴初贤、黄奔勇、林金培、林建新、汪南东、梁傍逸、冯一丹姐弟、蔡国赞、黄德宗、冯式忠、龙朝安等”字样。

2011年9月9日,在梧州举办的“广西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举行了李济深故居陈列展览馆开馆仪式,仪式由时任梧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凯主持,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自治区政协主席马铁山,中共梧州市委书记刘志勇,以及李济深后裔等为李济深铜像揭幕。从此,在故居的青山绿水环抱中,在当地的老百姓和前往故居参观的游人面前,再现了一代伟人李济深先生的风采。参观展览馆后,周铁农副委员长欣然题词:“鞠躬尽瘁为民族,高风亮节昭后人。”

在铜像广场与故居南大门之间,有一条镶嵌着卵石的曲径。曲径的东面是一张长方形莲花塘,西面是一条九曲十三弯的小溪。莲花塘长63米,宽32米,面积2000多平方米,塘内砖堰驳岸,水深约2 米,塘边四周建有围栏,围栏内有青砖砌成工字型的花窗。莲花塘原是李家鱼塘,栽有莲花,是为了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以展示主人家不随世俗、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脱的胸襟。

莲花塘的东南角,有一座八角凉亭,每当炎炎夏日,坐在凉亭里,可以尽情享受迎面吹来山里的凉风,观赏朵朵白莲花的碧绿莲塘和水里嬉戏的鱼儿,饱览山村美景。

当年故居竣工时,故居的南面只有莲花塘,并没有这个凉亭。这座凉亭的出现,其实与当年中国的一件历史大事——“李济深汤山被囚”紧紧连在一起。

1929年3月底,从南京传来了李济深被蒋介石囚禁的消息,家里所有人心急如焚。于是,请来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说:在莲花塘东南角建一个八角凉亭,可风平浪静,化危为安。家人听信风水先生之言,是年9月初,凉亭修建竣工,真的传了好消息,先生已获释。历史的巧合,有时真的令人难以置信。

在故居西边有一座山岗,当地人称之谓“跑马岗”。李济深先生小时候经常在这里骑马练技,抗战期间,这里也曾作为李济深回乡后的练兵场。1925年修建故居前,由于宅地风水的需要,加上屋宅的地势较低,为了降低地下水位,保证故居地面干爽,就将跑马岗山脚下的小溪进行改道,开挖出九曲十三弯的新渠,并用青砖砌好渠两边的护岸,然后把远处青山流出的溪水引了过来,成了今天的九曲十三弯小溪。溪水自南向北环绕故居南门的前台,经过围墙外的小路旁,然后缓缓流入北面的小河,也就是“上小河”(河名),最后汇入西江。在前台对面,与小溪相隔,是故居的晒场,晒场的地面用青砖铺设,是专门用来晒稻谷等粮食的场地,旁边原来建有仓库,现已拆除,平整绿化,当地人把晒场称为故居的“月星”;莲花塘与小溪之间南方也有一晒场,称为故居的“日星”。因此,故居门前这条小溪又称伴月溪。

 

二、故居的主体建筑

故居坐东向西、背北朝南,主体建筑包括南门楼、围墙、庭院、天井、回廊、前座、中座、后座、屋顶等,有大小厅房53间。

南门楼与围墙

从铜像广场沿卵石曲径前行,就是李济深故居。据说,李济深兄长李少轩主持修建这座院宅时,资金一度紧缺,于是派人到广州向李济深要钱,但却遭到李济深拒绝:“我的钱只用来养兵救国,买地造屋会惰懒子孙。”结果来人无获而归。后来,李少轩施展 “苦肉计”,带上母亲来到广州,让母亲开口要钱。自小丧父的李济深,深知母亲一生艰辛,但在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还是没有筹钱给母亲,只是耐心地向母亲解释。李母终日愁眉苦脸,广东海军将领舒宗鎏觉察不妥,遂出面与陈济棠、邓世增、冯祝万等粤军友人商议,背着李济深筹了一笔款给李母带回,这才建成了这座既具有中国传统艺术,又有西洋装饰风格,融合了中西建筑艺术的庄园式建筑。

在南门楼的前方,有一个呈半椭圆形的前台,远看似一艘乘风破浪前进的船头。前台的地面用青砖铺设,四周环绕青砖砌成工字形围栏,前台入口正对南门楼,与南门楼同宽,入口两边长着两株高约3米的九里香。前台是每逢佳节或办喜事、欢度节日或客人贺喜燃放鞭炮的地方。特别是春节期间,舞狮贺庆也是在前台表演,因而前台亦称为“狮子坪”。当地人认为,前台是开门纳气,招财纳福的地方。显然,故居建造这个宽阔的前台,一是受当地习俗的影响,二是为了阻挡溪水直接冲刷宅前地基,强固屋宅。

故居南门楼的大门是中西合璧风格的西式圆拱形门,圆拱上有精美的花果灰塑,环绕着中间半圆形大图。其中梅花、石榴、芙蓉图案从下而上、左右对称呈半圆形环绕在中间大图上方;大图下方是五幅小图一字形排列着,中间一幅图是葡萄,其左右两边分别是兰花和菊花图案。在十一幅小图环绕的半圆型大图内,天空中祥云朵朵,远处群山若隐若现,近处一株苍翠挺拔、枝繁叶茂的古松高耸入云,从远处的松林中飞来一群蝙蝠,两头梅花鹿神态各异,一头休闲地静卧在松下、另一头则从右面的山中飞奔过来,一只仙风道骨的白鹤悠闲地立于绿茵茵的田野,还有一只在高空中翱翔的白鹤向故居飞来。门楼的圆拱之顶部,是一幅祥云托起的“八卦图”,圆拱底部左右两旁各有一头狮子,守护着这片美丽、宁静的美丽田园。圆拱的两旁各有一面女儿墙,墙顶各有两枚“官印”样装饰。

这精美的灰塑,寓意主人家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画面上自古就被视为吉祥之树的松树,不畏严寒,长青不老,苍劲挺秀;有一品鸟之称的白鹤,有神人驾鹤升天,鹤寿千年之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是祥瑞之鸟,还有志节高尚之意;作为长寿仙兽的梅花鹿,有寿星骑梅花鹿的传说,鹿是传统中不可或缺的祥瑞之物; 蝙蝠则寓意遍福,象征幸福、如意,延绵无边。图中的苍松、白鹤寄托着主人家“松鹤延年”的愿望;梅花鹿、白鹤和苍松象征六合(鹿鹤)同春是清代最为常见的祝寿类吉祥图,“六合”亦指天地和东西南北;蝙蝠、苍松和梅花鹿寓意着“福寿双全”或“健康长寿,富贵吉祥”。环绕着大图周围的小图也包含着深深的寓意,顶部的芙蓉图象征着富贵荣华;石榴图象征着子嗣昌盛;梅花图象征着奋勇当先、自强不息;菊花图象征着坚韧不拔、傲然不屈;兰花图象征着高洁典雅、坚贞不渝;大图下方中间的葡萄则象征着连绵不断轮回永生,与圆拱最顶部的八卦图互相对应。

南门楼的大门,是具有岭南特色的双趟栊门。大门的门楣上镶贴着大理石刻的“李济深故居”五个红色大字,这是由时任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先生亲笔题写的。南大门两边墙上,悬挂着五块牌匾,分别是:1995年12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颁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牌匾;苍梧县人民政府根椐国务院国发[1996]47号文件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济深故居”特制的牌匾;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统战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颁发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牌匾; 民革中央颁发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史教育基地”牌匾;民革广西区委会的“同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牌匾。

故居南门楼采用砖木结构,地面为青砖铺砌,面积20多平方米,屋顶为人字坡瓦面,门楼顶部安放了一根漆成红色的圆木。在圆木的东边悬着一双筷子,寓意家庭和谐,多子多福;西边悬着一对毛笔,寓意文彩超群,五子登科。与门楼东边相连的是一间警卫房及南面、东面围墙,在南面围墙内是一排砖木结构的马房,是专门用于拴马、喂马的地方。与门楼西边相连的是两间警卫房及西面围墙,西面和南面的围墙外有一条青砖铺砌的道路,路旁就是伴月溪。
西面围墙内侧有一排镶贴在墙上的碑文。其中第一幅是李济深故居管理处序言:“任公一生,允文允武。其为文,诗工词丽,写下无数忧国忧民的篇章,拳拳赤子之心可见,且由文而及人,在多难的岁月里,救助保护了一大批先进文艺家,以使我中华之文化薪火不绝,其德大也;其为武,从军从政,立过许多反封反帝的业绩,浓浓爱国之情可钦,更要坚持大节,在内战的硝烟中,牢记遵守孙中山先生的教导,促进我中华之古国统一新生,其功高也。高功大德,令国人长相传诵,甚至惠墨以献,争表敬意,今值任公诞生百一十五周年之期,特选刊其中三十余篇,以志不忘。二○○○年十一月五日”。

序言碑后,还有王光英题写的 “热爱祖国  追求真理”;程思远题写的“弘扬李任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展效”;费孝通题写的“发扬前贤爱国精神  致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吴阶平题写的“弘扬李济深先生毕生献身于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絜青题写的 “济世救国  深名留史”等共32幅碑文。

庭院深深

南门楼进入庭院有一条 “之”字形曲径,通往故居主楼大门(亦称“南二门”)。曲径纵深约22米,宽约4米,路面为青砖铺砌,两边砌有高约80厘米的围栏,把东、西两边的庭院分隔开来,其上方是高约3米的葡萄架,上面覆盖着碧绿的葡萄枝叶,阳光穿透枝叶间隙,洒在曲径的青砖路面上,显得格外宁静。葡萄为本地品种,特点是葡萄籽多,味道酸,在院内栽植这种土葡萄寓意着主人家多子多孙。在曲径围栏外的两边,有两排桂花树,八月桂花盛开之时,花香四溢。花谢之时,在凋谢的花蕊里,露出了一点一点的绿色,一段时间后,桂花树上就会挂满一串串碧绿的桂子,再过一段时间,碧绿的桂子就会变成了紫色,甚是好看。当地人都期望家里能出“贵(桂)子”,因此,能够长出桂子的桂花树很名贵,以前,也只有名门望族才能找到并栽种。过了葡萄架也就是主楼南二门了,门前对称栽种着两株有两层楼高的棕榈树。此外,还有两棵李济深先生当年手植的松柏傲立在庭院的西南角。

在西南面的庭院里,有一口水井,当地人称之为“龙眼井”,水井四周围栏高约80厘米,栏内地面约9平方米,上面覆盖着青砖,水井井口呈四方形,约2.5平方米,井深约3米,井壁四面用青砖砌成,井水清澈见底,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水井设计是很合乎科学原理的:宅地的地势较低,四面群山生长着青翠的林木,涵养着丰富的地下水;水井与伴月溪相距又不到5米,北面不远处还有一条小河,井水的水位常年保持不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说,村子里有这样一个传统:新婚的第二天,新媳妇必然是最早来到水井挑水的人。在这个民风淳朴的山村里,走进村里的新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家,融入了这个村,让大家知道村里又多了一个贤慧勤快的女人。

在西面的庭院内,有5株高大的荔枝树(原来有8株),树龄接近80年,是梧州著名本地荔枝品种——古凤荔枝,每年的六月,火红的荔枝挂满了枝头,李家总是把刚从树上采下的新鲜荔枝送给周边的邻居,一起分享这岭南特有的佳果。在四合院西北角的围墙内,在荔枝林的旁边,还有一个长约6米,宽约4米的莲花池,池水低于四合院地面约80厘米,院内房顶汇入天井的雨水、地面的雨水以及生活废水,全部经地下排水渠汇集到这个小莲花池,经过净化后,从西面围墙下的水渠排出,经伴月溪下游汇入上小河。如今,小莲花池又多了一个新用途,安装了现代的消防设施,池水作为消防用水,确保了故居的防火安全。

故居院内的马房、东围墙与主楼间的庭院,原来是故居的厨房、饭厅和谷仓,东墙内曾有一栋独立的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东南角的围墙内还有一座三层高的炮楼,这些建筑物大都在“文革”期间被拆除。现在,这些地方经过绿化、美化改造,成了绿茵茵的庭院。

主楼

故居主楼位于院落的东北角,为前、中、后三进格局,东西长44米,南北宽22米。从外观上看,是中西合璧的风格。主体建筑的墙体为青砖砌成,前座和中座为二层楼高,后座为三层楼高,前座西面和南、北面橫厅厢房分别与三层楼高的炮楼相连,炮楼的外墙呈多边形突出,专门用于防御匪寇的进攻。主楼每层之间外墙以西式屋檐装饰,除主楼北面紧靠民居没有窗户外,其余三面外墙上都有窗户,每个窗户都有雨蓬,为西洋装饰。主楼一楼厢房窗户的窗高1.76米,宽0.88米,窗台、窗顶各砌一块10多厘米厚、宽约30厘米的花岗岩石,每个窗户有三层,中间的铸铁栅栏穿进上下的花岗岩石中,外层是西式双开百叶窗,内层是双开木框玻璃窗。二楼以上所设的窗户结构与一楼相似,窗口则略小些。前座厢房二楼顶部及二进南、北横厅顶部还建有内外女儿墙,从外面看不到屋顶瓦面。在炮楼二、三楼的外墙和故居主体二楼以上的外墙上(除北面),布满了许多呈“1”字形射击孔。

站在主楼南门前,可以看到,门楼的外墙外观为西式装饰,还雕塑有国画风格的彩绘灰塑。门楼顶上的檐口中间有一个大大的“官印”装饰,左右分别是一个“人”字和一个“入”字装饰,它们寓意着人丁兴旺,出入平安,两旁各有罗马风格的火炬形尖顶守护。在其下方是以罗马柱为画框的长方形彩塑,上面有荷花、鸳鸯等栩栩如生的花鸟彩绘图案,寓意高尚洁净,富贵荣华,家庭美满幸福。门楼外墙中部有一个西洋装饰的大百叶窗,窗台底边两侧的外墙上各设一个“1”字形射击孔,其下方是一幅半月形的彩绘灰塑——这是一幅秀美的山川、祥云、田野和河流等自然景观组成的田园美景图——两边各有一头狮子守护着。彩绘下方的屋檐内共有九幅大小不一的花鸟灰塑图案,以中间长方形彩绘为中心,左右两边对称排列开来。此外,从故居的人字山墙可以看到,在主楼中座和后座垂脊的墙体上,雕刻着祥龙和凤凰纹饰图案。

南二门的大门是铁力木门框和单趟栊门,门后面设有用铁力木作的护杆,铁力木是两广当地最坚硬、最名贵的树木。在大门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刻着“李济深先生故居”七个深红色大字的匾额,这是1985年李济深先生诞辰100周年时,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笔题写的。

天井与回廊

进入南二门,就是前座的南横厅,在厅东面墙上设有精美的烛台,内陷于墙壁,专门用于夜晚照明,防止燃烛被风吹灭及用火安全。过了南橫厅就是主天井,天井地面比前座回廊约低25厘米,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13米。在天井中间有一个巨大的八卦图案,八卦图以条石为边线,其东、南、西、北边分别有两条条石延伸至天井四边。天井的地面镶满了平行于中堂回廊或条石的青砖,南北走向的条石线内的地面则以“人”字形镶砌青砖。据说,若踏上这条铺砌着“人”字的青砖的通道,就可成为“人上人”了。而这幅象征着收纳四方之正气,炳耀四垣之星象的八卦图案,透露出主家的气度和思想。同时,这幅由青砖和条石镶砌而成、很有立体感的八卦图案,体现出当地匠人的聪明才智,传统的风水意识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据说这八卦能够聚集天地的灵气,如果站到八卦中间去深呼吸,然后诚心祈祷,就一定能够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南方炎热多雨且潮湿,民居多设有天井,天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强采光作用。堂屋及房间均朝向天井,完全敞开,可以增加厅房采光,避免出现晦明阴晴的光线变化而导致宅内的景致黯然失色;二是天井的拔风作用。设天井有利于厅房的室内通风,避免室内空气混浊;三是汇集屋顶天面的雨水,从四面排入天井,符合风水学“四水归堂”的寓意。一般在建房时已预先埋设好地下排水管道,汇入天井的雨水就能顺利排到户外,防止室内过分潮湿。故居的主天井,除了起到采光、通风、集雨和防湿防潮的作用外,还是一个很宽阔的赏景平台,可以更好地透过前庭上空的巨幅“飞白”,观赏云逸鸟翔,月亮霞丹。

故居主体前座与中座连廊围绕着天井,廊上共有十二条方形青砖廊柱,四角的廊柱均有方形水泥排水管紧贴其上,连通二楼天面集雨沟。这改变了雨水从瓦面内坡直接泄下天井的传统设计,防止了雨水直泄天井导致水花四溅,降低了雨水碰击地面产生的噪音。故居南、北横厅前连廊不设护栏,可直接从南横厅进入主天井,通过主天井的“人”字通道直达北横厅(李家宗堂),也可从前座的中厅通过天井,踏上台阶进入中堂。站在天井中间,往上环视四周,可看到前座和南、北横厅檐口顶上的三面女儿墙,及墙内壁绿色和紫色釉面宝瓶。中座的东墙为西洋装饰风格,廊柱及檐口的女儿墙均为白色墙体,其壁面有方形和棱形灰塑,四根廊柱顶部为白色圆顶“官印”装饰。

故居中座地层则为三合土白色护栏,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灰塑图案:是一幅 “中国结”与两边“双钱”相连的图案。在当地,“结”与“吉”同音,“双钱”被认为能除妖辟邪。因此,这幅图案寓意着主人家吉祥如意,好事成双。故居主体的边廊与众不同,颇有特色。总体上,主体地层的连廊呈“日”字串连相通,主体二层楼房的连廊上下对称。前座和后座地层连廊的地面为青砖铺砌,四角廊柱与相邻的廊柱间为绿釉宝瓶护栏,前座和中座二楼围绕天井的连廊为西式铁艺护栏,后座二楼和三楼环绕后天井的连廊则为木护栏。

主楼的前座

前座南横厅,横厅的东西两边各有一间厢房,东边是警卫官龙飞群的卧室。龙飞群是苍梧县新地人,担任李济深先生的副官,是李济深的忠诚卫士,一直跟随在李济深的身边。解放后,一直在李家工作,1985年他不仅参加李济深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还做了大量的联系工作。其上方二楼的厢房,原来是一间卧房,其北面原有木板墙,后来被拆除,现作为李济深生平事迹陈列展示厅。南横厅西边的第一间房是楼梯间,是前座上下楼的通道,其上方二楼的楼梯间与门楼正上方是一间互通的厢房,用作楼梯间和工人用房,房间南面有2个窗口和有3个射击孔(枪眼)。现展示当年的生活用品。

前座北横厅,是李家祭祖祈福的宗堂。厅的北面墙边摆放着一张清代案台,案台中间摆着三个香炉,香炉两边分别摆放了水果和烛台,案台前还有一张清代八仙桌,用于祭祖祈福时摆放三牲祭品。北横厅西边的厢房是李宅管家的工作间和卧室,房间内现展示当年管家工作和生活的一些日常用品,包括办公桌、椅、算盘,还有架床等。在北横厅的东边是一间半敞开房间,在房中间摆放着料神村天地玄机的沙盘,房内北墙上张贴有中英文译制的“料神村天地玄机”解说词:

料神村坐落的山脉走势,原夫龙灵特秀,星光不朽,照耀九天,起伏曲折恢宏,天光下降方偶,地得上乘培厚。脉络循环数百里,透苍、岑、粤独论尊卑。中抽一脉为雄狮起顶,观龙楼宝殿于龙圩寨中村火星顶,藤县六方村大金顶。考星体之钟灵,李济深故居坐落虎踞龙盘,全局三水归堂,料神村主流玉带水缠腰,故居坐与朝凝合坎离水火中天过,龙犀移帝座,即应乔木扶桑,孕育出文韬武略匡扶社稷的伟人。

在前座北橫厅的二楼有三间厢房,西边一间是李铁夫的卧室。李铁夫生于1869年,是中国油画艺术家,民主革命家。他早年游学欧美,1930年回国,抗战时期得到李济深的保护,结为莫逆之交。1944年随李济深来到料神村,协助李济深编辑油印小报《南报》,宣传抗日。1947年留居香港,1950年回到广州,1952年病逝于广州。该房内现展示当年李铁夫工作和生活的一些日常用品,包括床、办公桌、椅、茶凳、木衣柜等。东边和中间的厢房原来是卧室,其南面原有木板墙,后来被拆除,现作为李济深生平事迹陈列展示厅。

前座西楼的地层大厅,厅门为四扇折叠门,现作为休息室和服务部进行布展,其二楼的大厅,现作为李济深生平事迹陈列展示厅。前座西楼与其南北两边的三层炮楼连为一体,炮楼突出于主体建筑的外墙,各向外构成五面突墙,炮楼墙体厚约50厘米。南边炮楼地层是士兵卧室,西边炮楼地层是枪械、弹药库。在炮楼二、三楼的五面墙体上,布设了内宽外窄呈“1”字形射击孔,射击孔是用整块花岗岩凿制而成。其中南边炮楼共有14个射击孔,北边炮楼共有10个射击孔,这样就能够向南、北和西面进犯匪寇射击。两座炮楼的二楼现陈列展示当年备战用的枪械、弹药箱、步枪架及沙包等。从一、二楼回廊都能直接进入炮楼内部,两座炮楼内部各有一内室,内室除存放备战物资,指挥部署作战外,还是上下炮楼的备用通道。

主楼中座

故居的中堂和议事厅就位于主楼的中座。中座的地面比前座地面高三级台阶,约45厘米。中堂回廊面向天井的实体护栏,保留着当年修建的中国结与双钱组成的精美灰塑,中间两根廊柱与中堂对称平衡,往下是三级条石台阶,直通天井。中堂大门为双趟拢门,门楣上悬挂我国著名民主人士、书法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衍题写的“李济深故居”五个大字的牌匾。在一座名人的故居里,悬挂着三位名人题写故居名称,实属少见,也由此可见,李济深生前受人尊敬的程度相当高。

中堂的屏风上,悬挂着解放后李济深先生身着传统中式服装的半身像,展现在游人面前的是神采奕奕,悠然自得的样子,好象在谈笑风生跟友人聊天。紧靠屏风的正中央摆放着一张民国时期的案台,案台前是一张同时代的八仙桌,两边放着两张太师椅。中堂南北两面墙上分别挂着两幅字画,其下方两边是相对摆放着的三张太师椅和二张茶凳。当年,李济深先生曾在这里接待过不少的国民党军政要员,保护过李铁夫、梁漱溟、千家驹、狄超白、陈残云、黄宁婴等共产党员、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

中堂南面次间是李少轩原配夫人钟品卿的卧室,由前后相通的房间组成,前后两门分别开在中堂和中堂屏风后厅,房中间为木间墙,开有一门。钟品卿为李少轩生有一女——李筱竹。中堂南面的梢间大房连通后座橫厅,原作为候见厅,客人到来时,主人尚未准备好接见,就让客人在此厅稍候。该厅现作多功能厅,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摆放了椅子,通过多媒体设备,反复播放李济深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故居专题介绍片,供游客欣赏。该厅北面墙上展示有两幅字画,其中一幅是民革中央修福金副主席题写的“愈挫愈奋”。通过该房的东门,又可作回廊通道,进入与后座相连南横厅。

中堂的北面次间是李济深原配夫人周月卿的卧室,该卧室也是由前后相通的房间组成,前后两门分别开在中堂和中堂屏风后厅,房中间为木间墙,开有一门。周月卿是邻村一名朴实的农家妇女,她为李济深生育了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分别是长子李沛文,次子李沛金,长女李筱梅,次女李筱兰和四女李筱菊。中堂北面梢间大房与后座橫厅连通,原来是作为针织房用,也是夫人们活动、工人作业的场所。房内的西北角安放了楼梯,作为中座上下楼的主要通道。针织房展厅现主要展示织布机、缝纫机、水缸、水桶等生产生活用具,墙上挂圆顶和尖顶雨帽。该房打开东门,也可作回廊通道,进入与后座相连北横厅。

故居中座的二楼为议事厅,该厅正面设左右两门,两门间有一窗。议事厅的红色屏风中间悬挂着孙中山先生图像,上方是“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其左右两边分别是“革命尚未成功”和“同志仍需努力”的挂墙条幅。在议事厅中间摆放着两张民国时期的八仙桌及椅子。议事厅南面墙上挂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幅挂墙条幅,北面墙上挂着一幅国画《行云万里图》。议事厅以雕塑方式再现了李济深与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围坐在长桌四周,共同商议组建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即大同盟)的情景。议事厅与李济深先生当年从事爱国民主活动密切相关,见证了李济深与国、共两党及爱国民主人士一起所经历过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1929年,李济深与黄绍竑、张文、冯祝万、邓世增等人就是在此商讨参加“编遣会议”的有关事宜。汤山被囚获释后,李济深曾一度回乡居住,开展进步活动。1933年,“闽变”失败后,李济深与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在此开展筹建大同盟。

1936年,李济深因港府监视被迫回到故居,在这里多次召开大同盟重要会议。此期间,前往故居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梅龚彬、陈希周、宣侠父、胡兰畦、杨东莼、徐君虎、王亚樵、朱蕴山、吴迈、赖慧鹏、赖刚、李新俊等人,均为座上宾客。

1944年桂林沦陷后,李济深接受周恩来建议,回到家乡组织民众抗日武装,成立了“南区抗日自治委员会” ,发动民众武装起来抗日救亡,还通过发行油印《南报》,号召民众团结抗日救国。同时,他派人联络广东的蔡廷锴、张炎推动谭启秀领导的“三罗”民众武装抗日力量,共同开展敌后抗日活动,并在此多次召开与中共合作抗日的会议。期间,董必武派了一大批进步文化人士先后来到故居,协助李济深工作。1946年冬,李济深接受中共意见,着手筹建中国民主促进会。1947年春,李济深从上海回到故居后,马上赴香港组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在议事厅南面的次间是李少轩的二夫人易华卿的卧室,她为李少轩生了二子一女,长子李沛泉,次子李沛琨,女李建玲。议事厅的最南边分别是通往前座和后座二楼的回廊、李沛琨卧室、李沛泉卧室,并与议事厅后面的回廊相连。议事厅北面的次房分别是机要室和李济深长子李沛文的卧室。机要室也是李聘意的卧室,李聘意是李济深的长媳,1944年李济深在苍梧成立南区抗日自治委员会,由李聘意在这里担任抗战文档的整理和爱国民主人士来访的接待工作。李沛文是我国著名的果树学家、农业教育家。他1927年留学美国,就读于康乃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33年学成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1935年,执教于岭南大学农学院,1941年任岭南大学农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华南农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

议事厅的最北面分别是通往前座连接后座二楼的回廊、李沛瑶和李沛钰卧室、双秀清卧室,并与议事厅后面的回廊相连。双秀清是李济深先生第二任夫人,育有4子3女,是李沛瑶的母亲。李沛瑶是李济深先生第五子,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曾任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在故居的这些卧室内,现在主要展示的是当年生活的必需用品,如床、衣柜、桌、椅、凳、梳妆台、脸盆架、脸盆等。议事厅后不设屏风,设有一条回廊,回廊依然保留着原来铺砌的花阶砖,现在还保持完好。据说,这些花阶砖是从香港购进的。

主楼后座

李济深的卧室、《南报》编印室和发报室就设在后座。中座、后座与南横厅、北横厅连为一体,回廊相通,中间有一小天井,起到增强中楼和后楼的采光、通风、排水,防止地层潮湿的作用。二楼北横厅为李济深的书房;后座南横厅设楼梯间,是中座和后座上下楼的通道,后座南边地层开有一侧门,是当年出入李宅厨房、饭厅的门户,侧门外墙顶部有一个西式雨蓬。

后座为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地层中厅的大门为单趟栊门,厅两边各有两间次房和梢房,作为客人的卧室。二楼中厅南面的次房是李济深胞弟李达潮卧室。李达潮早年留学日本,1914年回国就读北京国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投身民主革命运动,先后任孙中山大本营军政部医科科长兼卫生管理处处长等职。1925年,任梧州卫生局局长,1926年留学。1928年回国,任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军医处长,负责筹办陆军总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梧州红十字会留医院院长。1949年广州解放,他策反盐务局多艘缉私舰及盐警起义。建国后,李达潮担任广州市卫生局局长。1959年调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曾任广州市政协第二、三、四届副主席等职务。

后楼最南面的梢间是李少轩卧室。李少轩是李济深大哥,曾任梧州盐务局局长,故居主要是靠他出力建成的。解放后,他带头支持土改,把乡下所有的房屋和山庄、田地全部捐献给国家,当地政府后将其分给当地农民使用。

后楼二楼中厅北面次间是李沛金卧室。二楼最北面的梢间就是李济深先生卧室,卧室基本上还保持着当年的摆设。在这间房间现摆放有当年李济深先生使用过的床、办公桌、书桌、椅子、衣柜、脸盆架、木脸盆、花架等家具,床摆放在房间的东北角,是一张民国时期的架床,外型很特别,在床头床尾的中间栅栏内镶贴了两面椭圆形的镜子。
据说,刚解放时,苍梧县第一任县长把这张床运回县政府,放在县府的仓库内,这张床才得以完好保存至今。卧室东面窗台下方摆放着一张书桌,桌面摆放着一台李济深当年用过的收音机,还有马灯和油灯。在卧室的东南角摆放着一个花架,在窗台下与花架间的墙上还有一个射击孔。床斜对面摆放着一张珍贵的酸枝木贵妃椅,墙上挂着“养天地正气”和“法古今完人”条幅。

这张贵妃椅非常珍贵,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材料好,是用酸枝木和汉白玉石为原料做的;二是工艺精美,在椅靠背正中镶嵌有一块椭圆形汉白玉石,依然光洁润滑,玉石上下方雕刻有一对蝙蝠和一片祥云,两边用镂花工艺雕刻出竹林中隐藏着两个梅花鹿,刻画得栩栩如生,还有两个“寿”字木雕藏在其中。三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据说,新居入宅时,这张贵妃椅是黄绍竑亲自挑选的,派人专程送到料神村,作为送给李济深先生的礼物。解放后,李济深将其捐献给当地政府后,分给了当地一个农民,该农民后来将这张贵妃椅卖到苍梧县沙头镇。20世纪80年代初被苍梧县政府征集回来得以保存,供游人鉴赏,一饱眼福。这张贵妃椅现已被鉴定为国家二级藏品文物。卧室西面墙边还摆放着一张比较宽大的办公桌。

后楼二楼中厅东面有楼梯通往三楼,整栋楼房每层成对称形一厅四房。其中,三楼中厅南面和北面的次间分别是《南报》编印室和发报室。电报室内现摆放着办公桌椅、文件柜、长凳等,办公桌上摆放着当年使用过的无线电发报机、接收机、电话机等设备,长凳上安放着手摇发电机。
李济深先生回乡组织抗日敌后武装期间,就是通过这间电报室与重庆、延安保持对外联系,继续指挥抗日救亡行动。当年李济深就是在这里发行《南报》和《新郁南报》,《南报》编印室把李沛金、李铁夫等人收听到的抗战信息,经过刻板、油印后,发送到民众的手上,坚定大家的抗日信心。

屋顶

故居的屋顶很有特色。故居前、中、后三座楼相互串连成一体,屋顶坡面上设有墩子式人行走道。其中,中、后座屋顶有两条平行的东西走向墩式走道,屋顶正脊也可以行走。人行走道可以分别从后座南、北橫厅的平顶屋面登上中座屋顶的人行走道,穿过中座正脊下行,分别步入前座南、北厢房屋顶的人行走道。可直达前座和南、北炮楼,炮楼内设小门连通。走道则分别建在檐口的女儿墙后。这样,使得整座故居屋顶的防守和部署兵力更加顺畅。尤其是南、北炮楼三楼各设的两个小门,成为了防御中最安全的进出口,大大方便了战时的兵力迅速调配。因此,李济深故居不仅是一座适于生活的宅院,还是一座可以防守的城堡。

 

三、故居的陈列展览

前已提及,李济深故居不仅建筑精美,而且历史悠久。它既记录了李济深不平凡的人生,又见证了我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一段历史。

为了让参观李济深故居的游人更好地了解李济深先生传奇的一生,以及在那段激荡岁月里故居所发生的一切,苍梧县在故居前座二楼的厢房和客厅内,精选李济深先生在各个历史阶段保留的图片,分七个单元,采用中英文逐一介绍李济深先生的生平事迹。同时,在故居前座地层大厅和中座地层南面的候见厅采用现代媒体展示设备,不间断地连续播放介绍李济深先生生平事迹和故居的专题片。

(一)贤良家世  英年壮怀。该单元主要介绍了李济深的生平:李济深,小名锦江,生于1885年(清光绪11年),1914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即北京陆军大学。1921年任粤军第一师师长,1926年任东征军第二纵队纵队长,1926年任黄埔军校副校长,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李济深当选为主席。建国后,李济深历任民革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此单元展示了李济深家庭世系表和李济深十五岁时所作的诗 “马叟知天命,谓吾贵可求,但令身许国,何必列王侯。”同时展示了李济深母亲吴桂英,以及李济深姐姐李惠琼、兄长李少轩、弟弟李达潮等家人的照片; 1921年粤军第一师、1926年东征军第二纵队纵队长、黄埔军校副校长、1932年抗战初期、1940年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的戎装半身照;李济深与家人的合照;李济深儿女们及其家人合照。还有李济深当年就读的惠封学堂照片。

(二)辛亥名将  战功卓著。该单元主要介绍李济深从辛亥革命起至20世纪30年代的事迹:李济深追随孙中山南征北战。1921年,李济深全权负责粤军的整顿和训练,建立新式编制,为“铁军”奠定了基础。6月,在连县星子一带打垮和消灭沈鸿英部一万余人。1923年桂系军阀沈鸿英率部在广东发动叛乱,疯狂叫嚣“取消帅府”,公然要求孙中山下野。李济深率领第一师进行讨伐,一路征战收复肇庆,7月上旬收复梧州。12月,在肇庆创办了西江陆海军讲武堂。

此单元展示了李济深在广东陆军速成学堂的成绩表和扶植李宗仁、黄绍竑的文批;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照片;1911年参加北伐军讨伐清政府的照片;1921年在粤军第一师的照片;1928年在北平参加建都问题讨论会合照;以及国民革命军北伐用的指挥刀和昆仑关战役缴获日军的指挥刀。

(三)鼎力建校  黄埔育英。该单元主要介绍李济深筹建黄埔军校的事迹和贡献:鉴于两次护法战争失败和陈炯明叛变的教训,孙中山意识到国民党内部成分复杂,决心效法苏联建军的经验,创办一所军事学校,训练革命军事人才,培养一支忠实可靠的革命武装。黄埔军校代理筹备委员长廖仲恺对李济深非常信任,请他予以大力协助,李济深欣然应允。他不仅对黄埔军校的建立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而且从粤军第一师中提取现款3万元,调出枪支两百余支、子弹3万发交给军校,还将身边的得力干将邓演达、陈诚、钱大钧等人以及一批基层骨干,从他创办的“西江陆海军讲武堂”调去。在李济深大力的援助下,黄埔军校终于成立了,他被任命为军校教练部主任。1926年4月,黄埔军校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李济深被任命为副校长。李济深在军校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军事人才,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获得“全国陆军皆后学,两粤名将尽门生”的美誉。
此单元展示了李济深被任命为教练部主任的陆军军官学校职员一览表和李济深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所书的孙中山遗训“为民前锋”文物图片;以及陆军军官学校大门、教练部办公室、校内“济深公园”的教思亭等图片。

(四)组建同盟  团结抗日。该单元主要介绍李济深组建同盟、团结抗日的事迹: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策动了华北“自治”,民族危机的形势更为严峻。为挽救民族,李济深与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在香港组建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即“大同盟”),中共中央派潘汉年、宣侠父、胡兰畦到香港帮助他们。李济深任主席兼组织部长,共产党员宣侠父、梅龚彬等人分别在同盟中担任重要职务,大同盟发布了“反蒋抗日”口号。1936年10月,李济深接受了中共“逼蒋抗日”的主张,放弃了“反蒋”口号,重新制定了大同盟的纲领,提出组织抗日国民政府,成立全国抗日联军的主张。1938年10月,李济深担任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积极化解蒋介石制造的国共两党两军的“磨擦”,把“战地党政委员会”办成为一个动员各方面抗日力量团结合作,限制分裂独裁的“政府内统一战线”。在他担任桂林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期间,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保护共产党员、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工作者,支持进步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抗战。1943年9月,蒋下令撤销桂林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后,李济深接受周恩来的建议,返回家乡组织民众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武装抗日。

此单元展示了李济深等人组建同盟时写给冯玉祥将军的信;李济深在宣侠父组织出版的机关刊物《民主战线》第四期发表的文章《民族革命联合战线的实践问题》;大同盟在广州发行的月刊《在抗日旗帜下》;1941年6月3日,南宁日报发表的《李济深广播演讲——我已打破日寇灭亡中国的迷梦》等文物图片资料;李济深与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在香港组建大同盟时的合照;李济深在重庆时与国民党将领讨论战局的照片;山西忻口战役缴获日军武器的图片;1939年12月16日在桂南第五军大会战前总动员的照片;1941年成立桂林战时生活励进会的照片及在家乡组织抗日的图片。

(五)创立民革  参政议政。该单元主要介绍李济深创立民革、参政议政的事迹和所作的贡献:1946年,为了致力促进国家和平,李济深到广州与蔡廷锴、李达章等人筹备组织了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7年11月,李济深、何香凝等在香港集结民主力量,召开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联合代表大会。1948年1月,李济深当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1949年9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李济深先生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此单元展示了1947年李济深、何香凝用绸布写给谭平山、柳亚子、陈铭枢等人的密信等文物图片;1949年2月26日,北平市举行抵达北平市的民主人士欢迎会照片;1949年3月25日李济深等人前往北平西苑机场迎接毛泽东进京时的合照;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部分委员合照;毛主席与李济深先生亲切握手、亲切交谈时的照片。这个单元还专门制作了天安门城楼上开国大典场景,站在毛主席身后第一排右边第二位就是李济深先生。看到这里,游客耳边将会响起毛主席那句激动人心的话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故居专门制作的音频展示,让游客们重温那个历史时刻,牢记历史,以增强大家的爱国情感。

(六)致力统一  晚节可风。该单元主要介绍李济深先生致力祖国统一事业的事迹:1956年1月30日至2月7日,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济深坚决拥护周恩来总理“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并主动向中共中央表示:如果有需要,台湾当局准许,他可以亲赴台湾做蒋介石先生的工作。1958年李济深就美国和蒋介石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发表义正词严的声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澎、金、马广大军民同胞是有爱国心的,必然有一天要回到祖国的怀抱。”10月9日,李济深在北京医院病逝,终年75岁。1 2日上午,首都各界为李济深副委员长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

此单元展示了李济深先生1949年3月25日迎接毛泽东进京后,至1959年10月期间,他积极参加国家事务管理,致力祖国统一的照片,以及中山公园灵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亲自到场参加吊唁,朱德委员长主祭,林伯渠副委员长致悼词时的照片资料。

(七)尊文重教  珍宝献国。该单元主要介绍李济深尊文重教和家属捐献文物的事迹:李济深十分尊重文化人,对传统精神文化事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1955年国庆检阅,当文艺界、宗教界的游行队伍走过来时,毛主席笑呵呵地对李济深先生打趣说:“你的队伍到了!”李济深还是一位文物鉴藏家,他结交了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一批书画界朋友,收藏了很多书画家送给他的作品。在1985年李济深诞辰100周年时,他的家属将李济深一生所珍藏的400多件文物捐献给了广西博物馆。其中,这些珍贵文物中,有一些是国宝级文物、国家一级文物。

此单元主要展示了1938年马万里和张大千合作桂林独秀峰长卷,卷中有徐悲鸿所题:“卓尔不群”;高剑父红梅图轴;黄宾虹设色渔舟晚笛图轴;齐白石篆书四言联、水墨鱼虾蟹图轴;张大千设色松阴闲坐图轴;溥濡设色山水图轴;徐悲鸿画赠李济深的设色枇杷图轴,画上题诗表达了对李济深当时在桂林的赏识及关怀无限感激之情;石涛墨竹中堂;何香凝设色霜菊寒梅图轴;李济深为祝贺新中国成立周年所作的一首诗、为香港《大公报》复刊十周年题词、为《新报》新年特刊题词。还有石砚;纹鼎;白玉、青玉雕件;云蝠纹赏瓶;田黄、青田玉、象牙印章;曾国藩青田石红纽大方章等一批珍贵文物图片。

 

四、故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李济深故居作为苍梧县最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之一,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对故居的保护、开发利用,苍梧县把李济深故居划归苍梧县文物管理所管理,并配备了管理人员。同时,苍梧县积极筹措资金,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先后于1985年、1992年、1995年、1999年、2006年对故居主体建筑的瓦面、梁木桁条、楼板、楼面阶砖、墙垣等进行了保护性维修,重建了故居门楼和围墙,征集回收一批清至民国时期的硬木古旧家具,丰富了故居的实物展示。还先后完成了莲花塘砖堰驳岸和凉亭的恢复性维修工作,拆除了门前与故居风格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最大限度地保护故居的原始风貌。

由于保护性修缮力度不断加大,其保护级别也随之得到了提升,故居先后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苍梧县为方便各界人士前往故居参观,又投入了550多万元资金,硬化了河步村至料神村的乡村道路,重新修建了横跨上小河的一座钢筋水泥桥,大大改善了通往李济深故居的道路。同年,李济深故居被列入了国家第二批免费开放的纪念馆,次年元旦,李济深故居正式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2010年初,苍梧县决定把李济深故居打造成集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对故居重新进行规划。当年,李济深故居景区规划就通过了评审。2011年,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经过民革梧州市委会的努力争取,民革中央、广西区政协决定在梧州举行“广西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同时,举行李济深故居陈列展览馆开馆揭幕仪式。

为了办好这次活动,扩大李济深故居的影响,提高其知名度,苍梧县根椐已编制的李济深故居保护发展规划和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发展建设规划,决定投资2500万元,对李济深故居实施保护性全面修缮和整治周边环境。这次修缮工程以保护李济深故居为核心,合理控制周边的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适度调整保护区划内的用地性质,满足通行、游览、消防各项功能,以保持规划区内的自然地势、山体、植被、水域的原有风貌。基础工程包括新修通育民村通往李济深故居水泥路,修建“李济深先生故居”牌坊、故居停车场、李济深铜像纪念广场,绿化美化进入故居的道路及故居周边环境,对故居周边民居进行了立面装饰改造。修缮工程包括故居主体建筑的全面修缮以及附属设施九曲伴月溪、莲花池塘砖堰驳岸,门楼灰塑和凉亭的维修,以恢复、保护好故居原貌。同时,征集回收了近代硬木古旧家具和生活用品150多件,更好地复原了故居的生活场景,向公众展示料神村的优美环境,故居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李济深和家人当年在这里生活的场景。

这次修缮工程还包括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陈列布展,提升展示水平。一是对李济深先生生平事迹进行重新布展,补充、丰富李济深先生在辛亥革命、抗日救亡、新中国成立各个阶段的事迹的内容,分“贤良家世,英年壮怀”;“辛亥名将,战功卓著”;“鼎力建校,黄埔育英”;“组建同盟,团结抗日”;“创立民革,参政议政”;“致力统一,晚节可风”;“尊文重教,珍宝献国”七个单元进行图文展示。同时,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不间断播放专题片,系统地介绍故居和李济深先生的生平事迹。这样,通过充实大量的图片资料,科学合理地布置展示内容,更加详实的中英文说明,改变了原来简单的“板报图片”展示方式,充分发挥文物陈列展示特有的研究、公共教育、艺术欣赏、文化传播、促进地方经济等作用,有效提升了社会各界对故居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全面修缮后的李济深故居,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故居的原有风貌,主体建筑的布局结构、艺术风格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历史的真实性得到较好的延续,大大促进了苍梧旅游业的发展,使故居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双赢。

2013年,梧州市进行区划调整,李济深故居将划入梧州市的龙圩区。在崭新的龙圩区,一个按照AAAAA级景区的标准,突出梧州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特色的苍海公园正在加紧建设,一个约6000亩的自然生态调蓄湖(8000亩湖面)——苍海湖正在建设当中,故居北面的“上小河”将改造成为一条连通苍海湖的人工河,到那时乘坐游艇就可直达李济深故居。

目前,按照故居景区规划,将进一步整治周边不协调建筑,完善景区内的绿化美化工程,提升故居整体景观效果;修建好跑马岗登山道和游览设施,丰富景区游览内容和展示线路;恢复位于李济深铜像纪念广场左侧山坳的“水磨坊”和“白鸽房”;在广场右侧新建一座“藏碑阁”;逐步恢复“文革”时期拆除的部分建构筑物,努力把李济深故居打造成为富有文化内涵,集教育、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景区。

2010年11月,民革中央在梧州市举办了“民革前辈纪念场馆暨辛亥革命史迹”研讨会,并于第二年在全党发出了《关于开展“观故居,走多党合作之路”的决定》,更进一步推动了李济深故居的保护和利用。2011年10月,李济深故居被民革中央列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史教育基地”;2012年,被民革广西区委会列为“同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1年3月,民革中央在全党范围内开展“观故居,走多党合作之路”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此后,前往李济深故居参观的各地民革党员络绎不绝,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学习继承李济深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李济深故居,必将成为研究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复兴历史、缅怀民革前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彰显地域人文特色、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场馆和重要平台。(20000字)


上一篇:冰泉豆浆与《梧州日报》

下一篇:李济深轶事

返回列表

二维码

本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