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的冰泉豆浆享有盛名,数十年来已经成为梧州的文化符号与著名品牌之一。冰泉豆浆馆设于“冰井泉香”古迹的冰泉山冲入口,并用该地的泉水制作豆浆,故浓香甘滑,用羹匙舀起,滴至碗中,则成珠状,故称为“滴珠豆浆”。凡品尝者无不赞赏有加。凡外地来客,梧州人皆邀其饮冰泉豆浆,曾有“不喝冰泉豆浆,等于没到过梧州”之说。而当年冰泉豆浆之成名,却与《梧州日报》有一段渊源。
据冰泉豆浆的创始人黄采洲(藤县同心镇人)先生忆述,1931 年他一家迁至冰泉冲制作豆腐,每天挑至市区出售。1935 年某日早晨,他挑豆腐出市区,途经北山,当时的梧州日报社长陈炎正在北山一茶寮养病。陈炎命黄采洲次晨留淡豆浆三斤,他自带白糖前来食用。这是冰泉山馆首次开始卖豆浆。以后每日陈炎都带一班人到食。两星期后每晨均有二三十人。黄采洲原来的住屋已不能容纳,便在门前搭棚增加座位,并开始有白糖豆浆出售。陈炎又在《梧州日报》刊出文章,说冰泉豆浆如何美味可口,营养如何丰富。冰泉豆浆的名声于是逐步传开,1936 年以后,首先是银行职员、机关职员,继而有钱人家纷纷要求订购。每晨送货上门,从每天送一百多瓶(每瓶一斤装)增至送三百多瓶,门市每天也有四五十名顾客光顾。抗日战争爆发后,梧州市空袭警报频频,市民们逃往冰泉冲躲避日本飞机轰炸,顺便饮用豆浆。加上该店一直保持每十碗豆浆用糖六两三钱及黄豆一斤,“滴珠豆浆”的好质量及薄利多销( 20%的利润)的经营方式,因而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1944年梧州沦陷,黄采洲全家也逃难回藤县。I945年梧州光复,他继续回原址经营豆浆,当时每日销五六十斤黄豆的豆浆,最兴旺是1949年解放前夕,洪水汛期,每日磨制100-200斤黄豆制作豆浆。由于生意兴旺,雇请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同乡帮工。农闲及青黄不接季节,则有三五个同乡来帮工,有伙食无工资。这些帮工自己又买些黄豆制作豆腐出售,盈利归己。该店一直经营至解放后,1957 年走上合作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