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广西梧州市政协主席吴汉华与6名界别委员来到蒙山县,就生态农业发展走访视察。走进某生态农业公司,该县政协常委、公司董事长丘味森并没有介绍生态种养的情况,而是兴致十足地说起了土质改良试验的收获。
“三年前,这里是废弃的红砖厂,全是泥骨和废煤渣,草都长不了。”丘味森指着公司长满新绿果蔬的试验园说。“但现在果蔬长势如此茂盛,真不敢相信啊!”委员们一脸惊讶。
“那里的坑塘是当年砖厂取泥形成的,鱼不活草不长。经生态改良,不但草长了,鱼也活了。”丘味森指着不远的水塘,道出了心中更大的喜悦。“去年农民灌溉抽水还就抽出一条6~7斤重的草鱼,而且,到了时节,还常见几羽燕子在坑塘上低飞戏水。”
一番喜滋滋之后,丘味森话锋一转,也道出了心底担忧和试验初衷:当前,农业生产偏施化肥,破坏了土壤中的微生物平衡,致使耕作层越来越浅,进而导致人们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过量、超量使用使用肥药,最终导致大量药物残留污染水土,以及形成土壤板结。
此话一出,立即引起委员们的关注。“土质的破坏,说到底,事关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保障问题。”“要保证种植业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持和改良土质。”“政府应增加投入,支持土质改良。”“通过微生物技术和草本植物种植来改良土质,是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土壤药物残留和板结的途径。”……
“我们的试验还远未成功。”丘味森知道从试验成功到推广应用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
正如一委员所说,“对此,我们应该尽职尽责,让希望的田野更有希望!”因此,离开该公司后,委员们的话题依然是耕地土质保持和改良。
(刊于《人民政协报》2013年4月23日二版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