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这是市政协今年交办的提案数量,与2007年(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召开之年)相比增加了10多件。
截至6月15日,151件提案已有80多件办结,办结率超六成,较往年大幅提高。
这是一组反映市政协提案数量、办理情况的数据,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协工作的成效。实际上,市十一届政协开局8个月来,通过深化培训、搭建平台、明确任务等工作增强委员们的动力,激发其参与政协工作的活力与积极性。如今,委员们深入基层调研、撰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促和谐、建言献策助发展的势头蔚然成风,开创了政协履职工作新局面。
交流培训新面貌
“成为政协委员是荣誉,更是责任,要通过出席大会、参加视察、撰写提案来履行职责……”2月20日上午10时,市委党校礼堂,吴汉华、刘永恒、陈澄波、何深等市政协领导,以及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机关干部100多人济济一堂,聆听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钟学荣关于《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与政协委员如何履行好委员职责》的讲座,加深对政协基本知识的了解。
这是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会成立以来,市政协首次举办委员履职培训学习班,旨在帮助委员提高履职能力。新任委员林艳光是一家餐饮公司负责人,尽管其南宁分店开业事宜急需处理,但他仍选择搁下开业事务前去培训,只因“参加政协组织的培训,是市政协委员履职的要求。”前来参加培训的李丽敏是长洲区政协委员,她在培训时说,培训令人增长知识,更意识到责任。
目前市十一届政协已举办了三期培训班,其中两次邀请自治区政协机关领导讲授新时期政协有关知识、提案撰写要求等,培训委员580多人次。市政协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这样解释“高频率”的培训次数:新任政协委员的特点在于热情高,但工作方法往往不是特别充分。培训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委员将热情转化为履职的具体方法,转化为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老委员来讲,培训既是提高的好途径,更是交流的好平台。已担任两届市政协委员的陈曦,就利用培训时间,向来自企业的委员征求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据此写成《降低小微企业融资“过路费”》,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减轻中小微企业融资压力。
培训提升责任感,责任感促进履职热情,委员履职的内动力也因此进一步增强。今年政协全会期间,委员们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提出了140多件提案。在会议结束之后的数月里,又根据调研情况提交了多件提案。
深入一线新作为
6月5日,市委、市政府在部署第九届梧州国际宝石节、2012年广西(梧州)粤剧节筹备工作时,初步确定于11月举办粤剧节。消息传出,民进市委会副主委张保泰甚为兴奋。在市十一届政协二次会议上,民进市委会提交了《推动粤剧产业发展,完善城市非物质文化体系》并被立案,该提案建议之一就是举办粤剧赛事。
不过,这份提案却花费了近一年时间。去年4月,民进市委会开始调研并形成了报告,结合各方意见将报告浓缩成1000多字的提案,准备在市十一届政协一次会议期间提交,但会前发现提案仍有可完善之处,便选择了延缓提交。
“这绝不是个案。”市政协提案委有关负责人如此评价。他表示,在各民主党派将高质量提案作为努力方向的同时,市政协也积极探索工作新机制,着力提高提案质量。为此,每年政协全会之前,市政协根据从市直各部门了解到的工作难点,以及群众关注焦点、热点话题,提前汇编成提案提纲供委员参考,并组织提案座谈会和情况通报会,让委员和承办单位面对面,使一些难点、焦点提案通过协商而更有针对性。今年2月,来梧讲授提案写作的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副主任梁科评价道:梧州政协的提案有水平。
好提案体现政协委员调研的深度,也容易获得承办单位的认可,使提案办理工作顺利进行。市住建委历来是政协提案承办大户,但今年该委只收到3件提案,这令规划科科长黄坚大为不解。看过提案,黄坚作出了评判:“数量少了,建议的针对性强了。”多年从事提案督办工作的市政府督查室主任莫文静表示,好提案也减轻了督办工作的负担,承办单位积极性很高。据悉,目前已办结的80多件提案,多数办复结果都是A,即提案提出的意见被采纳并已落实。
建言献策开新篇
5月25日,曾强委员提交了《应妥善处置一中校园内路树及雕塑》的社情民意信息,针对梧州一中搬迁工程中出现的树木被砍伐的问题,建议妥善安置该校园的老树及雕塑。次日,市市政管理局通报了与搬迁业主的协调进展情况,砍伐行为旋即停止。
有委员反映,这样的办理速度不多见,市政部门的负责人却表示,该社情民意信息及时、准确,很有参考价值。实际上,今年以来,曾强委员已提交了4条类似的信息,信息源自位于骑楼城闹市区的市政协“委员活动室”。
这个活动室成立于今年3月28日,其目的就在于方便委员联系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反映利益诉求。目前,这里已接访群众300多人次,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17期社情民意和工作信息。同时,活动室也让政协委员们感受到深入基层的重要性。正如大部分政协委员在接受采访时所言:“沉下去听群众的真心话,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我们的建言才有意义。”
与委员活动室联系密切的,是以《政协工作信息》和《社情民意月报》命名的两份简报。市政协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政协委员长期形成了依靠提案建言献策的习惯,若要深入调动其积极性,必须为其提供更多施展才华、履行职责的平台和载体,两份简报应运而生。两份简报定期或不定期编印信息及民情月报,直报市四家班子领导,使群众意愿、界别诉求直接进入决策层。
与此同时,市政协下发通知,要求政协委员每季度至少提交一条社情民意信息,并按季度对信息刊用情况进行通报。新平台激发新活力,新活力促使新作为,在平台的激励与考核的鞭策之下,新老委员们纷纷深入界别、基层、社区、群众,解民情、听民愿、传民声蔚然成风。目前,市政协共编印两份简报19期,除报送政协工作动态信息外,还报送舆情、社情民意信息50条。
(刊于《梧州日报》2012年6月16日一版倒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