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引进适用技术和人才,推动工艺和技术创新,实现‘城市矿产’可持续发展”,“要整合和创新园区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共享服务。”经过3个多月的调研,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政协“城市矿产”专题调研“收官”。
一只售价一毛钱的可乐瓶自然降解,耗时达50到100年,而如果能回收利用一吨这种塑料瓶,就可减少3.2吨碳排放量,减少消耗6吨石油。丢掉是垃圾,捡起就是“城市矿产”。“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产生和蕴藏在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
建设“城市矿产”,需要智慧。从2008年4月,梧州市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总体规划通过评审并开工建设,到2011年9月获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只用了3年半不到的时间,梧州“城市矿产”建设大步流星。目前,园区已完成一期5000亩开发建设,有入驻企业49家,去年拆解加工12万吨,实现产值61亿元,财政收入1.05亿元。
工业发展“雁行阵势”的“领头雁”、千亿产业园区——这是梧州市对建设“城市矿产”的定位。“加快‘城市矿产’建设,国家和自治区层面的政策支持与自身的务实工作,二者缺一不可。基于此,我们将其作为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开展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合调研。”梧州市政协主席吴汉华介绍说。
环保是政协委员关心最多的问题。了解到目前园区仅有7家企业通过环保竣工验收,两次走进园区调研的甘日文委员直言:必须把环保放在第一位,同步推进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实行有效监控。
委员们发现,“城市矿产”回收网络尚未健全。数据显示,60多家回收企业去年回收量只有51万吨,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问题突出。对此,委员们建议:“既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又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倾斜、经济帮助和扶持,构建起以园区大型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为核心,以各地回收站(点)、分拣加工中心为基础,辐射周边及邻省的国内回收体系。这也是确保园区原材料供应的途径之一。”
进口是园区原材料供应的另一渠道。梧州市外贸码头——李家庄码头是广西海关指定废物进口的重要口岸,去年基本满负荷运作,然而当年再生资源进口量只有9.85万吨。方跃红等多名委员建议加快整合港口码头的运输能力,把外贸码头的内贸货物转场,以满足园区进口通关运输的需要。
“进一步加快和紧密产业链的建设,也是当务之急。”参与调研的苍梧县政协委员黄海平认为,园区要从国家布局的22个示范基地中脱颖而出,必须加快产业链的同步建设,尤其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巩固以铜、铝、不锈钢、塑料的再生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抢占市场先机。
如何争取政策支持?参与调研的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梁家智建议,国内回收体系建设,园区用地和税收等问题,可在自治区层面呼吁;再生资源进口品种、配额及关税等问题,应提请在更高层面呼吁。
(刊于《人民政协报》2012年6月14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