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完善政协职能,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要求。《意见》第十五条明确指出,要面向社会传播共识。文件指出,"要组织委员利用自身影响力主动发声,宣传阐释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民政协要通过有效工作,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新时期,人民政协发挥好作用,必须抓住凝聚共识这个工作重点,在党的大政方针指引下,广开渠道,广泛地凝聚传播共识,坚持把各界共识"凝聚起来",和把重要思想、重大部署"传播开去"双管齐下,切实担负起人民政协的政治责任。
一、面向社会传播共识与凝聚共识的相互关系
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机构。政协的角色特点,使得她的协商民主范围不但可以拓展到政党、政府和人大等政治部门,在社会面上,还可以涵盖所有基层乃至公民个人在内的广大层面。借助于这种独特优势,政协通过政协委员构筑的协商民主网络可以实现下情上达与上情下达的重要渠道作用,这种作用呈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围绕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最大范围地凝聚各方面诉求和建议,寻求人心民意的最大公约数;二是,通过传播,使得各个层面和各界力量充分了解并接受党的主张,进而再把主张转化为各界的共识。
落实政协凝聚共识的重要任务,既要增进内部共识,又要面向社会传播共识,这是个一而二,二而一的过程。因此,政协委员在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履职活动中,不仅要聚焦党和政府中心任务,积极献言献策,而且要通过开展思想教育、民主协商、团结联谊、调研考察、征求民意等多种活动,聚焦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在一些敏感点、风险点、关键点上,加强引导,聚同化异,有针对性地增进和凝聚共识,才能实现凝聚共识和传播共识"一加一大于二"的综合效应。
二、政协委员传播共识的渠道
(一)网格化"五进",让委员在群众中多露脸。
人民政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政协委员多是从各界人士中产生的专业和精英人士,是促进和保持桥梁畅通、纽带联结的主体。在相应的界别中有着突出的代表作用和影响力。在实际工作中,政协组织要充分利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制度,创造委员发挥影响力的发声平台和渠道,面向社会传播共识。比如,组织以委员大讲堂、委员公开课、委员宣讲等实行"五进":进单位、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形式采取"会场+现场""定期+巡回""集中+分散"的模式,课程内容可以安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等主题内容。政协委员有自身影响力、特长和专业知识方面的有利条件,他们的一言一行,可以有效地影响和团结身边的群众,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使广大群众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拥护者、实践者、参与者。
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群体内,可以建立产常态化机制,组成由政协主席团、常委牵头,遴选不同界别政协委员合适人员,分网格联系群众,织密政协班子、委员、群众之间的联系网络,搭载活动,走访社区群众、反映社情民意、开展调查研究、办好惠民实事,让政协旗帜、政协委员在群众中常露脸。让群众知晓身边委员的联系方式,树立"有事找委员"的观念,政协组织还可以设立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工作开展情况和成效的履职评价制度,使得联系群众的工作实现"委员全参与、网格广覆盖"。
(二)多媒体互动,让委员在网络中多发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 :"人民政协要通过有效工作,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汪洋主席在讲话中也指出, "适应互联网发展大势, 打造更多务实管用的凝聚共识平台"。毫无疑问,创新凝聚共识载体的命题已经摆到了各级政协和政协委员的面前。
运用好传统与现代两种传播手段是不可偏废的两面。政协系统如有专办的报刊和杂志、电视专栏、政协网站等社会传播平台仍是我们必须要守好传统阵地。要注重发挥传统平台受众稳定强、权威性高的特点,引导社会各层面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理论,紧跟时事政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大局观,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丰富了面向社会传播共识的手段。近年来,不少地方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自治区及我市持续在社会各层面推广"学习强国"、"八桂先锋"、"西江党旗红"等APP和公众号新媒体平台的普及。这些主旋律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进一步畅通了社会传播共识的"最后一公里"。为政协委员更好履职、讲好政协故事,不断扩大话语权、影响力,努力促进叠加传播,更加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搭建了新的坚实平台。
(三)强化统一战线,让委员在联谊中多交心
政协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职能,着力强化政党、民族、宗教、新兴阶层、海内外同胞联系网络等,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也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汇聚最强正能量,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建立健全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政协委员在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的制度机制,提高党派委员在政府问政、政协重要会议 上的发言比例。健全与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了解思想动态,反映利益诉求,做好团结引导工作。
坚持经常性走访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倾听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心声,支持宗教人士、团体发挥慈善捐赠作用,对贫困学子、社区困难家庭开展关爱和救济活动,把握宗教工作规律,做好民族和宗教界委员履职服务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依靠政协委员面向社会传播共识是政协履行好凝聚共识职能的应有之意。凝聚共识关键在于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沟通思想、转变人心。有效的沟通和共识的形成难以一蹴而就。所以,为了形成共识、凝聚共识多倾听、多交流、多沟通必定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拓宽政协委员面向社会传播共识的平台和渠道,创新传播共识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将推动凝聚共识常态长效、体制曾曦提质增效。
[作者为梧州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兼)、市中医医院院长,本文入选广西第十四次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更加广泛凝聚共识"理论研讨会)成果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