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下,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受此影响,我国公众开始越来越多的运用互联网表达自身对公共话题的看法见解,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了了解民意的新舞台。由于互联网传播效率极高,且内容难以完全过滤,使得互联网时代下协商民主体制机制不但具备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空间,也面临着较大程度的挑战。为迎接机遇并降低挑战,本文首先对互联网时代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而后互联网时代下的协商民主体制机制的完善措施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提供有益帮助。
一、互联网时代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
对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而言,其重要渠道和专业机构是人民政协。在互联网时代下,只有根据时代特征不断满足协商民主的新要求,才能使人民政协充分借助网络时代的优势更好的履行参政议政职能。
(一)符合政协的工作主题要求
对于现代网民而言,互联网的虚拟属性正在不断下降,并且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生活空间。由于互联网拉进了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人们的思想呈现出了三大特征,其一是多样性;其二是差异性;其三是选择性。为在互联网时代下防止出现脱离团结和民主的工作主题的现象,人民政协应当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对协商议政氛围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首先应当避免出现因网络言论过多而导致的缺少兼容并蓄的民主精神的现象。在网络时代下,平等、开放以及尊重等精神仍然是政治组织应当坚持的基本工作原则。如果不能对网络民意投入足够的重视,社会各界通过网络所表达的思想意愿和利益诉求将难以得到有效收集,社会动态也将难以被及时传递。其次,当网络民意得到充分重视后,广大网民将容易自发形成建言献策的队伍,使社会问题以及政策执行弊端等各类问题均能得到及时反映,进而促进社会治理成效进一步提升。
(二)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必然选择
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曾对重点团结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这些重点团结对象主要为年轻一代,涉及留学人员、新媒体代表人员以及非公经济人员等。该类人员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知识层次;其二是流动性;其三是思维;其四是影响力。在传播信息以及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该类人员往往借助"两微"、抖音以及快手。如果能够充分团结该类人员,网络安全的维护以及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等工作的有效性均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使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旧有的统战工作方式需要结合时代特征进行适当的改进,否则统战工作将容易失去焕发生机的机会。如今在新形势下,统战工作以及统一战线均需要妥善造成时代所赋予的新任务,即使新社会群体能够得到有效的团结和凝聚。
(三)发挥政协履职主体优势的重要手段
就政协履职而言,其主体往往是政协委员。目前,我国政协委员通常具备三大特点,其一是知识层次较高;其二是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其三是有一定的网络表达能力。在此影响下,网民与政协委员之间的沟通形态往往呈现为"三互",即互信、互动、互补。与此同时,由于政协组织内的专家学者人数较多,且涉及领域较广,使得该类人员往往能够及时发现科学性较低以及非理性的言论并进行针对性回应,从而防止广大公众受到恶意引导,并进而使网络议政能够保持在理性状态中。
(四)提高政协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人民政协不但是基础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具备重要作用的部分之一。为满足新时代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人民政协在推进履职能力建设的过程中不但应当充分把握互联网时代特征,还应当坚持三项原则,其一是改变旧有思维习惯;其二是革新工作理念;其三是压实工作举措。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以及不断普及的大背景下,网络民主发生了从诞生到不断发展的演变,该现象对政协履职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使网络民意成为了政协履职过程中的重要关注对象。网络民意来源于网民对现实生活的所思所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现存的社会问题,而网络热点则能够反映出大多数网民共同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当网络热点出现时,政协委员如果不能投入过多的关注,则容易降低政协工作的针对性。在网络互动下,政协委员将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普通群众对于目前政协工作以及社会现状的看法,从而政协工作的有效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除此之外,由于网民数量众多且网络信息传递速度极快,使得网络平台的影响力也日渐突出。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政协的工作状况以及政协委员的履职状况均能更全面的展现在公众面前,从而加深公众对于政协的理解和认知。
二、互联网时代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新发展的途径
(一)依托网络拓展政治协商主体范围
在互联网普及范围持续扩展下,网民群体的规模以及覆盖范围也在持续扩大。通常情况下,网民群体往往具有借助互联网平台表达自身政治协商意愿以及社会协商诉求的要求。因此,政协应当根据政治参与机制要求广泛听取该类群体的意见建议,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时将工作状况向网民群体公布,从而使其能够对政协工作流程以及工作结果形成更全面的认识。与此同时,为促进政协委员的构成能够更加大众化,也可以根据网络支持率对相应的网民进行吸纳,使其能够具备在某些领域的参政议政职能。除此之外,在完善协商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可以将协商会议的议题进行公示,邀请网民踊跃发表自身的看法和建议,从而不断减少协商运行机制存在的短板。
(二)善用网络强化民主监督
相较而言,政协并不具备较强的民主监督力量。为此,可以将网络舆论监督融入政协的民主监督当中。由于网络具备公开性的特征,在网络舆论监督作用下,政协的民主监督将会具备更强大的约束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以网络化为原则对民主评议进行改进和完善。例如在互联网当中公布民主评议方案,使社会公众均能对相关部门进行讨论,从而进一步提升评议报告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就目前而言,网络监督已广泛应用于民主监督当中,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促进民意的上传下达;其二是保障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其三是反腐败。由于政协民主监督具备较强的组织性,因此,在运用网络监督进行民主监督的过程中,还应当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舆论的破坏性和片面性,使民主监督能够始终处于正确的运行轨道。
(三)借助网络推进参政议政建立网络问政制度
政协组织要以网络为媒介问计于民,尝试在网上开展问政活动。尝试在政协网站设立"政协论坛"栏目,由政协委员担任网管、版主,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及时推出议题,吸引公众参与到论坛中来,发表意见和建议;鼓励各界别的政协委员开通博客、微信和网络工作室,向社会征集提案线索、社情民意信息等,推进政协组织在贴近民生中挖热点,在服务全局中聚焦点,在交汇民智中寻亮点,提升建言献策的质量和水平。建立网络参政的联系制度。政协组织要主动联系和团结一批高端网民,通过网上、网下互动,进一步提高建言献策的针对性、可行性,可以邀请网民代表参与政协组织的调研、视察等活动,旁听政协会议,引导更多的网民积极建言、理性建言。建立网络议政的回复制度。政协组织要细化网络民意的收集、转办、答复、审核和监督程序,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回应网民的问题,及时反馈网络民意的办理落实情况,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效能。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对网络认可程度的提高,网络协商将成为协商民主在新时期的重要实现形式。人民政协要发挥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凸显专门协商机构的强大优势,就必须正视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既要看到网络对协商民主的冲击和破坏,更要认识到网络对协商民主的促进和完善,充分利用互联网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基本职能,不断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作者为梧州市政协文史馆馆长,农工党梧州市委会副主委(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