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梧州市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 党派工商联简介
  • 专题报道
  • 文史资料
  • 理论研究
  • 媒体报道
  • 规章制度
  • 政协知识
人民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凝聚价值共识的文化逻辑阐释
作者: 尹金萍日期: 2022-12-18来源: 本站 打印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中国优秀政治文化基因传承与发展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对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制度的新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政治自觉的体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创新发展的新境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保证人民民主权利实现的重要制度保障,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新时代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协提出的"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要求,探索人民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凝聚共识的理论研究,研究人民政协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实践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走向成熟的重要价值共识。 

一、人民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凝聚价值共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

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体框架下,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立足于经济学前提性基础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的批判性剖析,立足于阶级斗争理论对无产阶级政党使命的定位,对无产阶级政党在历史发展中的合理性和客观必然性进行了阐释。马克思虽然通过哲学共产主义论证、政治经济学资本逻辑批判进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预测中,最终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是消灭阶级和政党,但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本逻辑内在矛盾的激化以及终极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无产阶级政党承担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础上,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既符合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分析的规律,也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历史责任的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人民政协在中国政治民主发展中起到凝聚价值共识的作用,尤其是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更需要深化价值共识的根基。人民政协植根于深厚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中。文化建设是政协建设的内核核心,只有充分运用文化、运用理论的力量才能真正真正形成物质的和现实的力量。"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人民政协政治文化即作为理论形态,更是实践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文化观和民主观念的统一;是人民政协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个体文化与集体文化的统一,是政治文化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辨证统一。人民政协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经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理念的新探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的价值认同成为人民政协的价值原则,更是人民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共识作用的原则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理论是人民政协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经典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断丰富了人民政协理论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民主发展的经验积累,新时代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成为人民政协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新时代理论基石。

二、人民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凝聚价值共识的传统文化基因

政治与文明的发展是具有共向和交叉性的特质,"至关重要的是要把政治过程与社会文明更广大的背景结合起来,文明设定政治过程,政治过程在文明中发展成长。"政治生态文明的发展,政治生态环境的营造和政治文化的形成都是文化文明发展的产物,政治文化与社会整体文化发展具有契合性。政治文化具有其历史传承因素和文化结构构成。政治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文化倾向于以文化为中轴的政治文化。"所谓"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指的是政治文化本身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和伦理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治文化弥散在更宏大的社会文化之中,社会通过一定的文化机制和一定文化形态下形成的主体文化沉淀作用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伦理生活的展开便是政治生活的实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渗透于政治文化之中,对政治文化的认同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具有同向一致性。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是人民政协政治文化的传统文化来源,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价值基础。中华民族在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和政治国家社会治理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历史和民族特色的"伦理-政治文化",强调政治主体的伦理道德属性和伦理道德责任,强调政治参与者的伦理道德修养和伦理道德义务。基于传统文化的伦理型政治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灵魂精髓。人民政协的政治文化继承、弘扬和发展了"伦理-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伦理取向,促生了中国自古国家社会政治治理中德治的文化底蕴。对民族的担当和国家的挚爱是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文化的核心,更为自古至今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支撑。在中国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人民正是禀赋着这份参与国家治理的责任担当和济世救民的爱民情怀,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创造了中国和中华民族辉煌的发展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到现代政协的人民民主思想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贤能政治"到现代政协的社会责任政治的历史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到现代政协的人民民主多样的发展,在传统与现代民主文化发展奠定人民政协在全过程民主中的文化自信基因。

人民政协自成立之日起就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国爱民的文化情怀,人民政协为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文明发展和凝聚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达成共识做出努力和贡献。人民政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深厚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制度,积极秉承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的文化传统经验,科学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推行中,不断增强人民政协的时代责任担当意识,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担当起具有届别特色和优势的人民利益的代表者,破除西方多党竞争的政党制度机制中囿于各自不同党派利益、不同阶级利益、不同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治理效能和治理能力消解和退化的弊端。在承认并尊重中国共产党的主体领导地位与尊重所依托的各民主党派主体差异性的前提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积极搭建起文化价值认同和文化信念自信,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贯穿于人民政协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框架中,贯彻落实于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参与国家社会治理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实践之中。

三、人民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凝聚价值共识的治理理念转换

人民政协的政治文化是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规章、政治信念理想等的总和。人民政协的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民主党派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在客观上就实现了人民政协与整体政治文化在价值信念和理想及文化内涵构成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政治文化的外在载体是基于一定政治规则、制度体系基础上的政治治理实践。只有真正形成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支撑,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经验凝聚的政治文化精髓才能形成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也是中国人民共同认同的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政治文化共识。人民政协的政治生态就是对政治文化价值、信念理想及行为规范的认同、践行及普及发展所形成的政治发展的文化氛围及文化环境。良好的政治生态的形成,依赖稳定、具有生命力的政治文化的生成、发展、传播与滋养。政治文化渗透在人民政协的政治理念、政治价值和政治实践之中,是文化自觉与政治文明发展的内在契合。

人民政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以现代先进文化为指引,科学转换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理念,不断提升国家社会现代化治理能力,是人民政协政治文化延伸发展并直接影响新型政党制度文化的新时代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新时代人民政协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文化的先进性,科学转换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不同于传统的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在内涵和本质上都具有质的优势和差别。首先,国家治理的主体由执政党和参政党组成的政府管理主体转换为多元主体,既蕴含在新型政党制度中的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不同主体参与国家治理的方向和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单向的由上向下的统治和管理,变成了上下联动的中国共产党、不同党派与群众互动的多元合作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的方式由原来的向上的国家策略的参政议政,转成为民主协商和法治运行。只有积极转换参与国家治理的现代和时代理念,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家治理的政治实践之中。

新时代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制度优势,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探索民主意识与民主实践、民主程序与民主内容、民主多元与民主集中的多元统一的机制,分析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三大基本职能对全过程民主实施的重要作用,探索三大基本职能实施过程中全过程民主机制、全过程协商机制和全过程参与实践机制的构建,形成具有制度规范性、程序合理性、过程全面性和实践可行性的人民政协全过程民主功能实现机制。研究人民政协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性质地位和工作定位,从人民政协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功能性统一的视角,探索人民政协协商机构在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全过程民主实践的方式。总结人民政协实践中人民民主多元主体的结构构成、界别优势和责任义务,剖析人民政协实践中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内外同胞多元主体关系,探索人民政协实践中全方位的人民民主践行模式。阐释新时代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三大基本职能的创新性发展,创新人民政协履职工作联络制度和平台,强化履职过程中的民主意识强化机制、民主议题筛选机制、民主实践监督机制、保障机制。协商结果反馈机制的研究。展开对人民政协履职实践途径中人民可以全覆盖式参与的实践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全体会议、常委会会议、主席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专题协商会议、协商座谈会议等运行中全覆盖人民民主工作机制的研究,拓展对政协提案、委员视察考察、专题调研、反映社情民意等经常性工作中全覆盖式人民民主的实现方式研究。在充分挖掘人民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价值共识的马克思理论基石和传统文化基因基础上,深入探索人民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形成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价值共识的机制。

[作者为梧州市政协委员、梧州学院科研处处长助理,本文获广西第十四次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更加广泛凝聚共识"理论研讨会)论文三等奖,并入选成果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