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梧州市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 党派工商联简介
  • 专题报道
  • 文史资料
  • 理论研究
  • 媒体报道
  • 规章制度
  • 政协知识
新发展阶段民主党派凝聚共识更好参与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研究
作者: 王学良日期: 2022-11-08来源: 本站 打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凸显人民民主价值与现代治理功能,以其独特优势和功能作用为中国国家治理提供支撑与保障。在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民主党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新发展阶段,认真研判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下民主党派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客观分析民主党派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构建民主党派更好参与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进一步明确新发展阶段民主党派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民主党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政党的转变,同时以实现《共同纲领》为目标,积极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土地制度改革、各项民主改革和建设实践,在国家治理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为贯彻八字方针,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对党和政府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建议。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颁布后,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中共十八大以来,各民主党派围绕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等职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在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我国不仅迎来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紧迫任务,还面临着在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历史使命。各民主党派如何准确进行角色定位,应时所需,顺势而为,在建功"十四五"的伟大事业中实现新的更大的作为呢?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加强新型参政党自身建设,积极参与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型参政党新的智慧和力量。

回顾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的实践,其功能和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挥代表和联系部分社会成员功能,促进有序政治参与;二是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功能,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三是发挥凝聚思想共识功能,促进政治整合与认同;四是发挥民主监督功能,促进权力良性运行。从以上四个方面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解决中国治理问题,既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离不开民主党派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在新型政党制度的框架下,各政党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然是领导人民进行国家治理的核心力量,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民主党派亦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

二、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的主体性问题

构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 一方面,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基本思路,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调动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各类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好它们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新型政党制度,为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但同时各民主党派本身还存在一些主体性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部分成员的参与治理意识不强。这里的参与治理意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主人翁意识、人民当家作主意识。如果参与治理意识不强,就会极大影响民主党派作用功能的发挥。比如,有的民主党派成员认为只有执政党才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参政党不过是国家治理的客体,有充当"看 客""旁观者"的思想认识;有的民主党派成员政党意识、政治意识淡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较为欠缺,不能从参政党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有的民主党派成员入党动机较为功利,把加入党派当作职场的"砥码"、获取经济利益的"政治光环",或者就是为了交朋会友,对党派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使命知之甚少。这些认识上的缺位、错位,都会影响到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

第二,思想理论准备滞后。思想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政治成熟的重要标志。同参与治理的客观要求和实践活动相比,民主党派的思想理论准备相对滞后。比如,民主党派的理论研究不能与参与治理的实践同步推进,高水平原创性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系统、科学的参政党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有的民主党派成员轻视理论研究和建设,认为民主党派既然在政治上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本身就不再需要花费力气搞理论建设;民主党派虽然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但存在着"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有的民主党派成员对理论学习的热情不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突击性;有的民主党派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单一、形式陈旧,或者忽视民主党派本身及成员特点,一味照抄照搬执政党的做法;还有的民主党派成员受国外消极思潮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某些负面因素影响,产生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民主党派组织却不能及时予以引导帮助。

第三,参政能力不足。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的能力,主要体现为参政能力。长期以来,各民主党派一直在努力提高参政能力,而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 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弊病。各民主党派本身也确确实实感受到了 "本领恐慌",而且对此也并不讳言:"我们的建言献策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碎片化\\空心化\\套路化\问题,参政议政的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第四,组织整体功能发挥不够。作为参政党,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组织优势。但民主党派这种理论上的组织优势和整体功能有时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比如,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之间的联系机制还不够完善,地方组织之间的有机联动还不够顺畅;有些党派的基层组织存在着成员老龄化严重、活力不足、软弱涣散等问题;有的党派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行政化、机关化倾向,阻碍了利益代表和综合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到整个党派的组织动员能力;有些民主党派发展成员出现趋同化的现象,这种趋同化影响到党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派特色的保持。

三、创新民主党派凝聚共识,更好参与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

破解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主体性困境的根本路径,就在于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围绕"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一重大课题,切实推进参政党体制机制创新。

   (一)要坚持和完善凝聚思想共识的制度体系。在民主党派的制度体系中,凝聚思想共识的制度居于基础性地位。只有坚持和完善凝聚思想共识的制度体系,才能为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要建立"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的制度 

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民主党派经过反复比较、鉴别并进行长期思想博弈后做出的郑重选择,是多党合作建立之初心所在和显著特征, 也是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的政治前提和根本准则。

(三)要加强政治引领机制建设。完善政治交接制度,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坚定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完善宣传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报刊、网络、图书出版等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用好新媒体,广泛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深入宣传多党合作和民主党派优良传统,广泛深入宣传民主党派先进典型和履职成果,坚持弘扬正能量。

(四)要健全和完善参政履职的各项机制。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主要体现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以及社会服务的履职实践上。可以说,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参政履职的各项机制,是提高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

(五)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机制。包括坚持和完善自我教育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发展和联系成员制度,建立健全发现和培养代表人士制度,坚持和完善内部监督制度等。

(作者为万秀区政协委员,民建梧州市委会委员、万秀总支副主委,梧州学院支部主委,梧州学院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