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出发,对人民政协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中心环节”。中共中央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市县政协凝聚共识工作如何做、做什么。这是人民政协70年实践的理论概括,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理论遵循。回顾人民政协走过的历程,可以知道,凝聚共识是人民政协与生俱来的任务,是新时代赋予更加光荣的使命,是新征程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当前,我们已经走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市县政协必须坚持实践观点,用以指导实践和推动创新,把理论优势转化为实践优势,更好地把制度效能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市县政协凝聚共识的实践(以梧州市政协为例)
近年来,梧州市政协通过实践创新,充分发挥市县政协委员面向基层、接近群众的优势,扎实推进凝聚共识工作实践。
(一)组建“协商专班”,加强凝聚共识的引领。针对政协委员对政协履职认知的差异,梧州市政协建立9个“1+5+N”协商专班,每个工作专班分别由1名主席会议成员牵头,5名政协机关委员和党员干部为班底,N名界别委员为主体。“协商专班”立足“专业人协商专业事、提出专业策”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履职议题,邀请“N”名相关界别委员动态“进班”,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和“一线协商”,在关键问题上释疑解惑、凝聚共识,向活跃群体传播共识、引领思想。同时,在专班中成立功能型党小组,把政协党组成员联系界别党员委员、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工作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融入履职、融入日常,有效实现政协党的建设“两个全覆盖”。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梧州市政协以进农村助力乡村振兴、进企业助力产业兴市、进社区助力基层治理、进学校助力科教振兴“四进四助”为抓手,“1+5”尤其是其中的党员委员主动发挥“关键少数”带头作用,引领“N”名“进班”委员到农村、企业、社区、学校灵活开展宣传宣讲,在履职中深化对人民政协制度的认知和认同,在推进思想政治引领、传播和增进共识工作中掌握履职方法。近年来,通过“四进四助”活动,共开展各类宣讲90多场。
(二)创新平台建设,扩展凝聚共识的空间。界别是政协的特色,但除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外,其他界别都是松散型的非组织形式的界别,日常履职缺乏平台。近年来,梧州市政协立足方便学习交流、商事议政、传播共识以及联系群众,察民情、听民声,建立“1+7+N”多层向基层延伸、市县两级政协和住梧三级政协委员联动的履职平台。“1+7+N”即:1个设在市政协机关的委员联系中心,7个与各县(市、区)政协共建、设在各县(市、区)的委员工作站,N个设在社区、乡村、工业园区或企业的“求同茶室”“委员联络站”“政协书屋”和界别委员工作室等。这些平台按照有场所、有标识、有机构、有活动、有制度、有经费“六有”标准建设,明确活动的组织形式、界别召集人和站室负责人,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理论学习、一次专业讲座、一次专题调研、一次读书讨论和一次联谊交流“五个一”活动。自2020年开始建设以来,已建成各类平台65个,组织学习座谈交流和理论政策宣讲等活动250多次。
(三)完善学习机制,夯实凝聚共识的基础。政协委员虽然都是来自各族各界、各行各业和各阶层的代表,在本行业和本领域拥有突出的学识优势,然而,受阅历不同的影响,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自然有“横峰侧岭”的差异和不同,客观上要求通过理论学习,筑牢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梧州市通过建立“线上”“线下”学习机制,推进理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一是按照“书香政协”委员读书实践活动安排,以6个专门委员会和4个住县(市)政协委员联络组为单位,组成10个委员读书群,由专委会主任担任“群主”,副主任担任“学习委员”,组织参加“学习强国”平台经常性学习,开展重要理论学习讨论。引导委员在履职前通过“线上”学习,先学一步、深悟一层。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10个读书学习群共分享文章、心得530多篇(次)。二是完善“线下”学习机制。完善以党组中心组学习为引领,主席会议、常委会议、界别委员活动日等多层次的“线下”学习机制,结合重要调研课题,组织专题学习研讨会,学习相关理论政策。如今年2月,市政协常委会就深化自治区进一步支持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广西片区)、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等两个专项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贯通政协民主监督与纪委监委监督,开展监督性协商议政。调研之前,“协商专班”利用整整一天时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深对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认同和相关政策的理解;重温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的论述,加深对推进政协民主监督与纪委监委监督贯通协同的认识;听取相关部门的政策解读,了解政策落实的重点难点,找准问题,统一思想。
(四)加强实践创新,凝聚共识初见成效。两年来的实践,梧州市政协推进凝聚共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工作经验被列为2020年全区政协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会的重点发言、全国政协第131期干部培训班地方经验交流会重点发言,《中国政协》2020年第20期“地方亮点”栏目,《人民政协报》2020年9月11日“新时代市县政协的新样子”栏目分别给予了报道。“协商专班”建设还推动了政协机关各委室统一协调、高效联动,多项工作走在全区政协前列。仅2020年,先后6次在全区政协有关会议上作重点发言。2021年3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自治区政协主席孙大伟亲临市政协委员联络中心龙圩区工作站调研指导,对梧州市政协推进凝聚共识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市县政协推动凝聚共识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市县政协履职实践来看,市县政协凝聚共识与新时代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一)与党的建设“两个全覆盖”还有差距。《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级政协全体会议期间和重要视察考察调研、集中学习培训、团组出访等活动中,要设立临时党组织。”当前市县政协机关人数相对还是较少,专委会一般是主任、副主任、工作科长三个人,这些人中有些是党外人士,日常履职更多的是相关政协领导带队、专门委员会组织、相关委员参与的辖区范围内的调研活动,这些活动组织灵活、频度高、人数少,如果每次活动都申请成立临时党支部,往往时间来不及,也存在怕麻烦思想,导致“两个全覆盖”对这些频度高的“小分队式”履职难以全覆盖。
(二)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还有差距。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工作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的八方面要求,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政协尤其要做好的三方面工作,即: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和强化委员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对人民政协的新任务新要求,是统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由于学习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市县政协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存在跟进学不及时、系统学不全面的问题,对新时代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三)市县政协“搭台”工作还有差距。全国政协党组印发的《关于加强改进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工作和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搭建委员履职尽责平台”。2020年8月,在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汪洋主席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市县政协主要工作是协商、主要工作方式是搭台、工作主旨是双向发力。市县政协在实际工作创新上,不同程度存在“唯上”思想,主动“搭台”意识不强,不能按照职能和实际出发,搭建管用有效的平台,影响了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发挥,影响了人民政协“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的效能。
(四)彰显界别特色和发挥主体作用工作还有差距。强化委员责任担当,是新时代对人民政协的新任务新要求。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以来,各级政协先后印发了新时代强化政协委员责任担当的意见或实施意见,一些市县政协还出台了政协界别召集人制度、政协委员履职评价和考证结果运用等制度,以推动政协界别和委员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于政协界别多以松散型的非组织形式存在,政协委员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协实践学习不够,政协组织的履职考评量化指标设计和考评方法还不完善,影响了界别和委员主体作用发挥。
四、推动市县政协凝聚共识的思考
(一)切实加强政协系统党的建设,把好凝聚共识的方向。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共同利益价值追求的保障,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市县政协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若干意见》及各级党委的实施意见精神,立足市县政协“面向基层、接近群众”的实际,建立健全与市县政协实际相适应的党组织体系,既保证发挥好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政治功能,又发挥好政协机关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和重要履职临时党委、临时党支部的作用。
(二)以“书香政协”为抓手,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学习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新时代市县政协要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在推进“书香政协”建设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运用传统和现代科技手段,组织和推动政协不同层次的学习和培训。既要善于运用“学习强国”“八桂先锋”等国家、自治区级学习平台,借助其强大的学习功能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建立无空间、时间限制的全天候“线上”委员读书群组,推进“线上”学习。也要立足本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重要时间节点或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中,灵活组织“线下”学习,把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与读好书、悟思想、促履职结合起来,有力地推进政协委员日常学习和理论武装。
(三)加强平台建设,推进凝聚共识常态化有效化。市县政协凝聚共识的对象在基层,必须通过平台建设,推进凝聚共识的正常化、有效化。要敢于搭台、善于搭台,把平台搭建在界别群众能来、敢来、方便来的园区、企业、乡村、社区、学校中,真正打通委员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平台建设成为委员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联系界别群众和凝聚共识,了解民情听取民声和收集社情民意,以及开展民主监督的工作站,推动市县政协凝聚工作的常态化和有效化。
(四)必须进一步推进政协界别特色和委员主体作用的发挥。政协委员作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由各方面郑重协商产生,代表各界群众参与国是、履行职责。必须立足市县政协实际,探索界别和委员履职的组织方式,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包括界别召集人和委员履职考评、分类管理和考评结果运用在内的有关制度规范,推进委员主动在实践中学习、积极在学习中履职,不断增强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本领,真正做到关键时候靠得住、站得出、敢发声,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
[苏炳培为梧州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王敏红为梧州市政协办公室综合科科长,本文获广西第十四次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更加广泛凝聚共识”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并入选成果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