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责无旁贷。去年以来,梧州市政协在加强政协协商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新形式上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为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群众工作,努力将力量凝聚于基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推动全市走出社会治理新路子贡献了政协智慧和力量。
一、梧州市政协在探索政协协商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新形式的工作实践
(一)创新搭建协商平台 提升社会治理质效
梧州市政协努力探索基层协商新形式,着力构建"1+7+N"多层协商议政新平台。即:1个设在市政协机关的委员联络中心,7个设在各县(市、区)的委员联络工作站,N个设在市区、城镇的"求同茶室",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按照有活动场所、有标识牌、有工作机构、有服务内容、有工作制度、有委员联系方式"六有标准",与县(市、区)政协共建委员联络工作站7个,"求同茶室"8个,推动辖区内两级政协、三级委员48次协同履职,推动各县(市、区)政协建设委员联络站49个,推进了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去年 4月,为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共性"问题解决,依托搭建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万秀站,举办的银企问题对接会,邀请6家金融部门和5家政府部门负责人到会介绍金融惠企、减税降费等政策,接受13家委员企业的咨询,使这些企业的25个困难和问题得到不同程度解决。如,梧州市长洲区在辖区各镇(办事处)全部建立政协委员联络工作站,以政协委员联络工作站为载体,通过"视察+协商""调研+协商""收集民意+协商"等多种形式,把协商延伸到社区、农村,把委员联络工作站打造成为收集社情民意、建言资政、为民办事的新平台。梧州市政协"1+7+N"新平台是新时代人民政协走好群众路线、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形式,既体现协商民主决策又促进政策落地、既建言资政又凝聚共识、既反映民声又引导民意、既解疑释惑又化解矛盾,真正把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的作用发挥出来。
(二)创新协商机制,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部署,梧州市政协创新协商机制,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不断增强社会治理效能。一是建立市、县两级政协联动机制。建立市、县(市、区)政协重大协商议题协同调研、联动协商制度,形成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协商制度体系。去年以来开展的加快推进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加强骑楼城保护和利用、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关爱和保护、进一步做好公益诉讼工作、加强我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等重大协商议题,都是市、县两级政协联动,开展协同调研。二是建立"123"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机制。即建立"一把手"推动、"两支队伍"联动、"三在前"牵动的"123"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机制,走实学习、调研、会商"三步棋"。"一把手"带头学习,带头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宣传政策、倾听民声、反映民意、化解矛盾,为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厚植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三是建立界别召集人制度。将市政协29个界别整合为23个界别小组开展活动,每个界别小组设2到3名召集人。界别召集人从界别实际出发,组织开展适合本界别特点、彰显本界别优势的调研、视察、座谈、基层协商等活动,协党委政府做好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增进团结、促进和谐等工作,充分彰显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独特优势。四是健全考核评价。坚持实效导向,制定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的质量评价标准,定期开展督查,并将结果作为政协委员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委员履职积分考核办法,将委员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三)创新协商形式,激发社会治理活力
梧州市政协积极探索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治理新途径、新方法。一是"请进来"。聚焦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开展协商议事,同时拓宽协商渠道,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参与协商。去年以来,梧州市政协围绕全民健身、加强机动车年检监管、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构建住宅小区管理体制机制、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以及社会治理的议题,均邀请群众一起协商,与政府部门面对面,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把基层的难事办实办好,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好。二是"走出去"。组织委员深入基层,面向社会各界群众开展政策宣讲、解难纾困等工作,坚持问题在协商中解决、矛盾在协商中化解、共识在协商中凝聚。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梧州市政协以进农村助力乡村振兴、进企业助力产业兴市、进社区助力基层治理"三进三助"为抓手,开展一次党史(政策)宣讲、一次点上协商、反映一条社情民意信息、办好一件实事"四个一"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3月至6月,梧州市政协先后78次组织深入乡村、企业、社区,开展党史或政策宣讲31次,36次的点上协商、微协商,收集社情民意信息23条;办实事、好事28件。三是"互联网+"。积极探索互联网优势和政协特色相结合的新形式,打造"随时随地"的网上协商会议。2020年2月25至28日疫情期间,梧州市政协将议政会"搬"到微信群,通过网络议政形式召开医卫界"关于使用中西医结合防控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题议政会,利用网络议政,探索中医药抗疫"梧州方案"这一做法获人民政协报报道。梧州市政协还通过政协网站、微信群,扩宽了协商渠道,让委员和各参加单位及时便捷地参与民主协商、参与社会治理,将政协组织的制度优势真正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四)创新服务形式,提升社会治理服务能力
梧州市政协努力提升和创新服务基层协商和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打通履职为民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协商在一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积极践行"书记在现场"工作法,发挥委员"一线"作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将履职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把协商平台搭建到百姓家门口,真正把基层协商的"最后一公里"筑牢做实。去年以来,先后在基层开展微协商、界别协商等相机协商83次,二是界别召集人"头雁"作用发挥在一线。各界别召集人作为领头雁,结合自身界别特点和专业优势,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带领本界别委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协商和"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活动,仅今年上半年,为企业、为农村、为社区解决问题和困难30多个。三是"监督在一线"。充分发挥政协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形成高质量的的民主监督成果,促进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增强社会治理成效。探索建立"一线五环"民主监督工作机制,建立以提质增效为主线,专题学习培训、专题宣讲、专题调研、专题协商、专题监督"五环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环环相扣、各有侧重的"一线五环"民主监督工作机制。分别就脱贫攻坚、骑楼城保护和利用两个专题开展监督性协商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广西政协报》一版头条对监督工作给予了报道。
二、在探索政协协商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新形式的几点思考
(一)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政协创新工作的前提。探索政协协商参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新形式,必须坚持党委牵头、政协搭台、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始终在党委领导下推动政协协商与与社会治理相结合,使政协各类协商活动始终围绕党委决策、部署和要求持续发力。如江苏省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建好用好1.9万个"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发挥政协协商在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基层部门解难、为基层群众排忧的有效"金钥匙"。
(二)建立健全联络机制,破解"两个薄弱"。探索政协协商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新形式,建立健全政协工作基层联络机制是关键。地市级政协开展基层协商主要以社区(街道)、园区(企业)、群众居民为基础,县(市、区)政协以乡镇、村委、园区为单位建立委员联络站、委员之家、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委员恳谈室等政协联络工作机制,并安排有政协工作经验、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工作人员负责做好组织、协调、服务等工作,从而解决"有地方协商"、"有懂政协的人办事"问题和市、县政协"基础工作薄弱、人员力量薄弱"问题。根据委员特长和地方特点,丰富服务基层群众的新形式,建立委员联系基层工作制度,定期组织委员到联系社区(乡镇)、村,了解基层群众的呼声,倾听基层群众的心声,让群众常听到政协"声音",看到委员"身影",让人民群众真实感受到人民政协为人民,努力将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治理效能。
(三)"双向参与"推动"双向发力"。一方面,开展基层协商活动时,侧重选择切口小、关联广、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充分发扬民主,引导群众合理合规表达诉求、让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形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同时在协商交流中把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传递到基层群众中,为中央大政方针、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厚植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另一方面,每年召开的全体会议、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协商会议均可邀请界别群众参与,引导基层群众参与政协协商,扩大基层群众有序政治参与面。也可围绕协商主题,把协商会议开到现场,把协商"麦克风"交给群众,提出困难和问题,政府部门做出正面回应,政协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促进党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施策更加精准有效。
(四)委员下沉一线,更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政协委员是开展政协协商、参与社会治理的服务者和实践者。政协应引导政协委员履职重心下沉、工作力量下移,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和社会治理"堵点难点"开展协商活动。如,经济界别开展"送政策"、文体界别"送文化"、医卫界别"送医药"、科技界别"送科技"、法律界别"送法律"活动等,让老百姓感觉到"政协委员就在身边"。组织政协委员开展暗访、视察性监督、委员问政、民主评议等活动,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在民主监督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更好地服务基层社会治理。
(作者为梧州市政协提案法制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