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历史源远流长。考古表明,在距今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商周时代就与中原地区有往来。在航海能力和陆地交通能力都低下的古代,较为先进的文化与文明一般是沿着陆地的河流传播的。因梧州是"三江总汇",根据文化与文明传播的一般规律,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华夏文化)先是到达了湖南,然后再沿桂江流域来到梧州,之后再沿着西江流域到了广州等地。
梧州是岭南(今两广和海南省以及越南北部)最早开发和最有影响力的古都之一。据史料,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屠睢(赵佗跟随)率兵五十万南下,开凿灵渠,进军岭南,先到梧州,后到广州;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赵佗割据岭南在番禺(今广州)立南越王国;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封赵光为苍梧王并建苍梧(今梧州)王城,这是梧州建城之始;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王国,在岭南设苍梧郡等九郡,并在苍梧郡设广信县,以示对重新回归的岭南"广施恩信",苍梧郡和广信县的治所即在今天的梧州市区;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管辖岭南九郡的交趾刺史部(公元203年改为交州)从今天的越南河内迁到苍梧郡广信县,在之后的371年时间里,直至三国吴永安七年(公元265年)交、广分治为止,梧州成为交趾刺史部、苍梧郡、广信县的治所,成为岭南首府及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广信县改称苍梧县,梧州为苍梧郡、苍梧县治所;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苍梧设州称梧州,为梧州得名之始;明成化六年(1470年),明王朝在梧州设立两广总督府、总兵府、总镇府,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权钦派的代天子行狩的机构,梧州又成为岭南首府及军事、政治、交通、文化中心近百年。
有一种说法,两广之得名也起因于广信。公元583年,广信县虽然改称苍梧县,但"广信"两字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宋代的省级行政单位称为"路",如今的两广在当时称为广南路。后来,广信县以东称为"广南东路",以西称为"广南西路",简称"广东""广西"。
从梧州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梧州古都的影响力可以看出梧州对早期的岭南文化和西江文化包括今天的粤文化(广东文化)、桂文化(广西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比如白话(粤语)的发源地就是今天的梧州市区。除此之外,在各个方面如军事、政治、宗教等等,如饮食、服饰、娱乐等等都会有重大的影响。也有不少东西还没有弄清楚,特别是许多细节,如梧州白话、广州白话、南宁白话还有许多地方的土白话是怎样具体形成的及之间的联系?如有人对上述的"两广得名"有质疑,说与"广信"无关,那么如此一来,这个"广"又是怎么来的?如赵佗和赵光的关系是怎样的?当然,更有当时的"梧州当局"是怎施政(如融合当地土著民族)和开发(如挖掘北流的铜矿)岭南的?等等,这许许多多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今天的梧州、广西、整个岭南直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教育进步直至经济社会发展都会有很大的益处,特别对梧州有很大的好处。源自广信(梧州)的人口比如说白话的人口全世界有好几亿咧!白话就是大量的中原人迁移到岭南后为了与当地土著人交流而产生的一门语言,现在学者们认为就产生于广信(梧州)。
因此,建议对上述众多问题进行挖掘与研究,并将之称为"广文化",在适当时候还要成立一门新的学科——"广学",使之与"孔子文化""红学"齐名,这肯定会对对梧州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
"广文化"与岭南文化和西江文化不一样,他们有联系也有区别,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岭南文化是指整个岭南地区的文化,西江文化是指西江流域的文化,而"广文化"是指梧州这个地方(狭义的就指梧州市区)的文化,还有重\古\这层含义在里面,当然还包括其向外的影响力。"广文化"是岭南文化和西江文化的组成部分却又是很特殊的重要部分。
挖掘"广文化"和创立"广学",当然要在梧州党政的领导、重视、支持下,但对梧州的高等教育也有要求。当今,梧州的高等教育并不令人满意,梧州现在真正拿得出去的高等学校实际只有梧州学院这一所,而且还低了点。广西原来的四大城市,南宁是首府就不用说了,桂林、柳州都有多所正牌大学了,就梧州没有。梧州还是广西大学发源地呢!
因此要尽快升格梧州学院为梧州大学,并力求把"广学"成为梧州大学的一门重要的又别具特色的"镇校"学科,让整个岭南、全世界白话地区甚至全世界的相关学子、学者、学校都汇集梧州大学,让梧州成为"广学"的研究中心。
要办好梧州高等教育(不管是梧州学院还是梧州大学),还得采用蔡元培办北京大学的办法,那就是"只重能力不重资历""兼容并蓄,学术自由",因为"大学乃大师而非大楼也"。不论是农民还是商人甚至是乞丐,只要有"一学之长"就请他来讲学,如此以久,学校哪有办不好办不出名气的。
而且,梧州学术史上还有拿得出去的东西呢?如西汉古文经学家陈钦自成一家,著有《陈氏春秋》(已佚),由于陈钦的学问使得当时的学术界就有"左氏远在苍梧"之说,陈钦还是新朝皇帝王莽的老师;如陈钦之子、东汉古文经学家陈元"独能以经学振起一时,诚岭海之儒宗也。";如汉末佛学家牟子著有《理惑论》(37篇),糅合儒、道各家学说,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如汉末的有名经学家士燮著有《士燮集》(5卷)、《春秋经注》(11卷)、《公羊注》、《谷梁注》传于世,等等。以上这些著名经学家均是广信人,这也是"广学"所要研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