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副主席陈澄波:创建园林城市是一项民生工程,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指标和数量,还应从各方面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的档次和品位。城市园林绿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特色,在梧州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就是要在档次和品位上做文章,努力推出梧州本地化的精品。
不要只把绿化的范围定位在公共场所,要让每一个市民都有参与的意识,比如开展有奖答题,问题是可以设定为关于“创园”的内容,奖品就可以是绿色植物或种植工具一类的,这样既可以普及了“创园”的知识,又使广大市民带绿回家,养成爱绿、养绿和护绿的意识,营造全民皆知,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尤其是到了“创园”后期,国家住建部来验收时,会深入到社区、街道进行“创园”知识问卷调查或口头问答,因此,加强对“创园”知识的宣传普及是各个部门的责任。建议社区、校园、企业单位通过举办与园林创建与管理的知识讲座或普及宣传版报,以及编排以爱绿护绿为荣的文艺表演等形式,进行“创园”知识的宣传,使之家喻户晓,人人参与进来。
市政协副主席杨炳才:我市启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1年多,就顺利通过了自治区住建厅派出的专家组对我市申报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情况进行的考察和初评,这是对所有创园工作人员这段时间所做努力以及市民热心配合的认可和肯定。下一步,我们依然要上下同心,形成有步骤、有秩序的“创园”软环境,相关部门增强协同力,各自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把“创园”工作引向深入,形成“创园”合力。
相关职能部门尤其注意要有节约意识,加强相关工作的督促检查,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为民办实事、为民增绿添绿的“刀刃”环节上,从上至下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园”氛围,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创园,建设宜居幸福家园。
市政协副主席孙以万:一个让市民感觉到宜居的生态城市,应该是全方位绿意盎然的城市,这也包括俯瞰梧州时的市容市貌和园林绿化覆盖率,目前我市绿化工作大多着眼于路上或平面视线内,但如果登上高楼或在高一点的山顶向下看,市区内很多住宅楼、单位的屋顶、阳台,呈现出的效果便与在地面上看到的大不同了。
让市民的屋顶、阳台绿起来,是创园工作中关键的一环,三个城区也都应该加强治理,如已经尝试开展的向市民免费赠送宝巾花,就是一个不错的做法,既可增加市民参与度,也能美化绿化城市。
市政协委员李丕文:创建园林城市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因此,必须创新理念,完善措施,才能扎实推进我市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开展。建议将和谐发展理念融入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中,构造人文和自然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的园林城市。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一些遗址古迹、历史典故、历史人物等文化内涵,传承历史文脉,体现出梧州千年历史古城的深厚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现代城市文化,注重挖掘近现代工业文明、商业文明,体现出梧州百年商埠的风貌。在创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中,做到城市园林、城市绿化与城市精神、历史文脉、文化内涵、市民素质协调统一。
市政协委员唐兰芳: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与之前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一样,都是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作为核心指标,都是突出加强绿化,培育森林,建设生态文明,改善人居环境。所以,在红岭新区路段,设计和规划上应该保证绿化量和园林景观的覆盖率,现在的情况是,桂梧高速方向出口路段改造的较好,莲花桥、东出口道路扩建后绿化进度稍微慢了一些,建议对各个扩建的出口路段绿化要及时跟上。
对于市区内用于绿化的树木种类,我建议可以用梧州特色的植物品种,如宝巾花,单位住宅的阳台屋顶可以加大种植数量和品种,甚至可以在防洪堤上专门开辟一段路打造成为宝巾花景观大道,以显示梧州市花宝巾花的特色。
市政协委员秦清泉:据了解,“创园”办为确保“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标,规划并经市政府办公会议研究通过了几个小公园建设,希望市有关部门能尽快完善设计和落实投入资金、加快审批速度,确保各项目早日动工建设。此外,从我市“创园”已取得的成果看,还应在提升景观档次上下大功夫,继续增加投入、多造精品,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梧州城市品位、突出我市的地方特色,也可避免千城一律。
我市部分路段绿化景观做得很好,建议有关部门坚持多用本土物种来绿化,这样更凸显梧州特色,同时加强对行人密度相对较大的路段的绿化管护,让路树早日成荫,让市民享受到创建园林城市的成果。
市政协委员韦以文: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唱响城市建设“三部曲”的科学决策,非常符合梧州的发展实际。我市已成功地唱好了“创森”曲,为“创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园”工作成为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好事实事。
目前,我市已进入“创园”关键的阶段。从市民的角度,我认为应制定《梧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宣传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量化任务,把要求做细,把工作做实。多层面、立体化、全方位地策划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有层次、有重点,形式多样,载体鲜活,努力营造全市重视、全城动员、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如抓好动态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感受“创园”带来的变化,激发群众支持和参与“创园”的热情,还可以精心策划,推出系列专访,生动鲜活地宣传“创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