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梧州市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议政建言
  • 党派工商联简介
  • 专题报道
  • 文史资料
  • 理论研究
  • 媒体报道
  • 规章制度
  • 政协知识
助推农产品基地升级增强面向湾区市场竞争力
作者: 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日期: 2023-03-01来源: 本站 打印

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农业界等全国政协委员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早在2019年已经在广州正式启用,我市毗邻大湾区,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高度重视,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为重要抓手,持续推动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

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围绕"助推农产品基地升级 增强面向湾区市场竞争力"开展一系列协商调研活动。黄振饶主席多次召集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龙圩区政府、产投集团、梧州海关、苍建公司等部门召开会议专题协商,并带队赴贺州市考察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东融供港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区、昭平县将军峰茶叶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农产品智慧农业监控云平台监测培育、企业在基地建设、科技运用、经营管理、销售渠道等方面情况,学习其先进理念和经验,为我市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此外,冼秋莲副主席还率队到市农业农村局及苍梧县、蒙山县、万秀区、龙圩区等开展调研,到温氏集团等重点农业企业、蒙山泽元蔬菜基地、广西乐乐西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基地等企业实地视察,收集相关信息,听取意见建议。通过调研考察,对我市农产品基地升级提出几点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产品基地建设及面向大湾区销售现状

近年来,梧州抢抓新发展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东融"战略,深化拓展粤桂合作,立足丰富的特色优势农业资源,坚持规模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形成"一极三城"发展新格局。2022年上半年,全市茶叶产值2.66亿元,蔬菜产量149.83万吨,水果产量22.01万吨;猪牛羊禽肉类产量12.2万吨,生猪出栏92.68万头,家禽出栏2583.1万羽;水产品总产量5.33万吨;农林牧渔业的增速为6.6%,排全区第二名。全市有近3成的蔬果、近4成的肉类销往湾区,成为了大湾区"菜篮子"产品供应的坚实后盾。作为广西"东大门",我市持稳面向湾区农业的通行证,以建设粤港澳优质农产品直供基地为抓手,深化产业协同,推动与大湾区的产业链相通。我市成为全国39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共享平台建设实施单位之一。全市共创建12个广西供深、供港及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获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5个,广西供深、供港及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9个,供应品种涉及茶叶、蜂蜜、蔬菜、水果等拳头产品,面向大湾区供应高品质"菜篮子"产品有较好基础。

二、我市农产品基地建设及面向大湾区销售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一是现代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农产品成本偏高,品质和价格与同类产品竞缺乏争力;技术力量极度欠缺,需要加大投入研究适合梧州本地种植环境的品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标准,降低种植成本,使农产品收益最大化。二是种植品种分散多样,特色产品形成不了规模,没有龙头企业有效带动蔬菜、水果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产品同质化严重,标准又参差不齐,加上季节性的因素同时上市造成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原因,造成农产品经常滞销。三是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生产规模不大、抗风险和拓展市场能力有限,对市场预判力不强,只重眼前不看长远,喜欢跟风,没有多少可以长期持续种植的梧州特色农产品,梧州品牌在湾区市场占有率少之又少。

(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滞后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投入的资金大,引导农民形成产业化发展思想意识转变较为困难,如蔬菜种植是一项生产周期短、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需要对农民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实操。二是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加工体系,目前全市涉农重点龙头企业仅有97家,多数只能维持初级加工和简易加工,涉农企业"小、散、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产业链要素相互脱节、项目经营各自为战;现代物流业不够成熟、规范,以冷链仓储为依托的物流体系还不完善,距产业链完整形成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受营销方式、区域公用品牌辐射能力偏弱等因素的制约,梧州市部分供深(港)农产品在大湾区市场的影响力、竞争力有限;生产经营主体独闯市场、各自为战,带动作用不强,面向大湾区产销合作伙伴不多,大部分企业存在不熟悉市场行情,销售价格把握不够精准的情况,导致产品销售不顺畅,需要通过继续提高产品的品质标准,提高供货的稳定性,加强品控,为后续开发更高端的市场做准备,把农产品加工后的产品附加值提高。

(三)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布局

一是农产品种植处于散养、散种,当前政府对企业虽然有一定的资金扶持,但相对于投入的资金量来说力度有限,所以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和辐射带动作用较低,企业 +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还没有形成,不能像六堡茶一样"一镇一品"规模化发展;二是全市大宗农产品都还是以鲜销为主,多数农产品都还是停留在卖原材料阶段,集中深加工产业发展比例不高,优质、高产、上规模的加工企业不多,例如:我市油茶籽年产量可超8000吨,但油茶加工以低水平的粗加工为主全市仅拥有3家油茶加工的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在苍梧县、藤县、岑溪市等油茶重点产区小作坊比较多;三是种植结构布局不合理,没有利用好冬春南方蔬菜种植季、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这一优势区域,合理的优化区域布局,规划种植品种,提高淡季供应能力。

(四)农业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

民营资本投入不足,农产品基地建设增长乏力。近年来,在养殖业方面,藤县先后引进了双胞胎集团、正邦集团和大广农牧生猪产业链项目,蒙山县引进正邦集团生猪产业链项目,苍梧县、龙圩区引进了温氏家禽产业链项目,新引进的项目资金到位率不高,项目推进较慢,除温氏项目外,其余项目辐射带动力不强。种植业招商引资项目几乎空白,除上述县(市、区)外其他县(市、区)农业招商引资项目都比较少。

三、贺州市的经验做法

贺州市委市政府全力创建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充分发挥农投集团的资源优势,坚持科技引领、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完善基础建设,探索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动基地设施化、产业化发展。其东融供港蔬菜基地建设成为集现代化农业仓储、水肥灌溉、大棚育苗和种植、品种优选和推广、蔬菜产品生产、集散、加工、仓储、交易和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被评为广西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助力建设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广西富川县-广西农科院)工作。引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产业龙头企业3家;组建产业化联合体经营,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运营模式,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家庭农场8家、种植大户100多户;与深圳昶裕隆公司合作,以土地入股或租赁的形式,合作或合伙种植粤港澳大湾区热销农产品。辐射带动周边850多户农户种植供港蔬菜,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每年创造供就业岗位1500多个,带动扶持256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贺州市坚持农业+理念,围绕食品安全和质量提升,大力推进基地标准化、绿色化发展。会同市农业农村局、贺州农科院等部门制订实施《供港豆杯生产技术规程》《供港菜心生产技术规程》《供港包心芥菜生产技术规程》《供港有棱丝瓜生产技术规程》等8个广西团体标准;建立从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立1套智慧农业溯源系统,实现从育苗到采摘的全过程溯源全程监控。

借助富川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先行县的大好机遇,在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结对帮扶下,搭建科技平台、打造科研技术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推进企业产业升级和提质增效。拓宽湾区直供通道,大力推动规范化、市场化发展,初步打响贺州供港蔬菜品牌。据统计,目前东融蔬菜基地年产蔬菜3万吨以上,产值超过1.5亿元,其中80%以上畅销粤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基地产出产品均统一以"贺州蔬菜"商标销售,打响贺州蔬菜品牌。加强与深圳、广州等地农产品贸易公司、批发市场等的合作与联系,建立长期稳固的贸易合作关系,推动产品营销。

四、建议及对策

当前,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直供基地数量偏少,农产品供应粤港澳大湾区渠道不畅,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副产品融入大湾区农产品供应链,为此,建议有关部门支持我市农产品基地升级及湾区销售渠道开拓,有效加快梧州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步伐。

(一)加快梧州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与技术创新

一是进一步加大与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密切合作,强化蔬菜品种选育力度,促进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有机结合,加强种质资源创新,改进育种方法,培育一批适合梧州地区的优质、抗病、高产、抗逆性强的果蔬优良品种。二是加快栽培技术集成创新步伐,推出一批安全优质、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实用栽培技术,制定适合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的技术模式,在菜地土壤改良、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三是研究轻简栽培技术,开发土地耕整、精量播种、水肥一体、设施环境调控等设施设备,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全方位增强科技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升

一是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适当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通过建设高效节能大棚,提高蔬菜持续均衡生产能力。二是加强以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灌排设施,灌排渠沟网络分设,泵房和田间贮水池齐全,加强小微型灌溉工程或配套设施建设,配备小型抗旱应急机具,提高抗旱保收能力;完善机耕道、电网配套,同时,建设路面硬化的田间主干道和支道,推进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逐步建成能排能灌、土壤肥沃、通行便利、抗灾能力较强的高产稳产蔬菜生产基地,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把田头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设施作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主要内容之一,加快建设步伐,切实提高蔬菜商品质量、减少损耗。按基地面积和商品化处理需求,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 冷藏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销售半径,增强市场调剂能力。四是聚焦标准化生产,构建高效监测控制管理体系,广泛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开展畜禽圈舍改造及自动饲喂、疫病防控、粪污处理等设施设备升级,助力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整合补助资金,加大对设施畜牧业的投入,重点打造一批规划科学、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面向大湾区的养殖示范基地。

(三)强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速度

一是重点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设施建设,提高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能力;发展保温、冷藏运输,稳定商品质量、减少损耗;完善冷链配送设施建设,发展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蔬菜配送中心,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购置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工具等冷链设施设备;加大冷库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蔬菜冷链物流服务企业。二是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全产业链参与,培育有规模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整合资源,帮助企业在广州建立自主经营的销售网络,通力打开大湾区销售市场,为梧州市乃至广西地区种植的农产品提供交易平台,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三是大力引进食品深加工企业进驻梧州,与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上市旺季进行深加工,制成腌制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与保鲜蔬菜等,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增加蔬菜附加值,特别是出现蔬菜"卖难"时尽可能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四是健全完善检验检测和追溯体系,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健全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配备检测仪器,保障运行经费;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点,加强生产基地自检,指导安全期采收,严把基地产出关;建立覆盖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生产档案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责任可界定;鼓励推广使用产地证明或质量认证等合格证明,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地方政府完善质量安全追溯奖励机制,对建立产品追溯体系的生产、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补贴。

(四)以龙头企业促联农带农发展

建议出台农业招商引资政策,像抓工业一样抓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夯实农业发展后劲和基础。主动对接和服务,有针对性地引进畜牧业全产业链项目,推动项目加快建设,落地见效。引导畜禽龙头企业加大投入、集成扶持政策,纵向布局产业链、横向发展配套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指导各地发展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现实抱团发展。让龙头企业成为联农带农的重要载体,通过产销订单、土地托管、土地流转、支持入股等方式,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鼓励农民合作社与成员、周边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通过组建联合社、行业联盟等形式,形成规模效应,增强抗风险能力。

(五)推进梧州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中心的建设

通过分步骤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基地生产、采购、加工、仓储、分拣、检测、物流配送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完善流通平台,促进梧州市乃至整个广西农产品进入湾区乃至全球市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中心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运营体系,并建立有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交易网络,如配送中心能顺利落地梧州,将能有效提高梧州市乃至全区农产品融通大湾区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为此我市正积极筹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桂东南交易中心,并成立了工作专班。建议争取自治区支持,协调向广州市政府申请配送分中心建设牌照落地梧州;同时,加强对各县(市、区)产地仓建设、梧州市建设桂东南交易中心的指导,着力推进我市农产品供应链项目建设补链、延链和强链,包装好项目,实现产销闭环,完善建设布局。

(本文是2022年专题协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