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梧州市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 党派工商联简介
  • 专题报道
  • 文史资料
  • 理论研究
  • 媒体报道
  • 规章制度
  • 政协知识
参政党“赋能”基层协商现代化的思考
——基于参政党基层组织履职实现视域
作者: 胡康日期: 2021-09-19来源: 本站 打印

基层协商已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信息沟通和化解矛盾渠道。《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方法,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丰富协商形式,……"。等等表述,结合"协商在基层"的实现方式,参政党要在基层协商中做到聚力一线,履职有效、实践有效。必须要努力跟上基层协商现代化的步伐,借助政协基层协商实践经验,本文从参与履职的启示、实践不足、流程设计、实现路径等方面作探讨。

一、 "融合创新"——基层协商实践对参政党履职的启示

(一)"人民至上"——基层协商与民族复兴、人民意愿、社会价值实现高度整合。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形势,人民意愿高度整合,画出了最大的"同心圆",正在向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发。从历史唯物史观的角度,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思想观念,全国政协汪洋主席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对新一届委员履职要求时,也指出,"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履职尽责。"面对基层治理,各地政协开展了许多有效的实践,如云南省政协2020年3月启动了"协商在基层"试点,在解决困扰基层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中做了积极的工作,凝聚了智慧。1而在相关研究中,郭英慧2《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战略重点与实践选择》,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为基层党支部赋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创新实干与正向激励等方向,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发挥"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作用,在参与基层协商协商中,加强参政党基层组织能力建设提出了要求。

(二)"同频共振"——基层协商聚合广泛力量实现协商参与。

打造基层组织联系群众的核心基础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核心。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就指出"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人大代表要更加密切联系群众、政协委员要更好联系和服务所在界别的群众,……,团结凝聚广大基层群众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社会各界"价值共创"的要求。基层协商已成为民主实践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江苏打造的乡、镇、街道"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机制。梧州市政协打造的三级政协委员联络中心,完善了(市、区)、乡(镇、街道)协商场所,形成了协商"同频共振"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在新时代基层治理的"一线协商"格局,为提升基层综合治理提供了参与载体的实践。

(三)"聚合提质"——基层协商为参政党带来协商新要素。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基层治理的理念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地方、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大家会有不同想法。那就要考虑,那些是可以'求同'的?……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功倍"3。结合各级政府"互联网+应用"在基层的推进,行政层级、领导能力、人才结构、文化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与民众之间,形成了可以依托组织体系和实现高效基层治理的技术条件。而全国政协开展的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也体现了全国政协与基层"面对面"在技术方面的实现,正如容志4提出,由技术赋能推动的治理管理的创新,在不改变政府科层(层级)组织基本结构的前提下,能够显著提高组织内部的协同性和反应性。这为基层"大统战"格局下,"基层网络协商"这一新的协商方式也带来推进基层协商现代化的各级参政党力量"协同提质",增加了基层协商的"反映渠道"和协商的"互联互通"。

(四)"履职创新"——基层协商对参政党基层组织实现"一线协商"成效的启示。

新发展阶段,参政党地方组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好协商参与基础,必须要加强基层履职能力现代化.要在中共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实现深层次、长期性的基层协商能力建设。如在承担重点课题调研中,梧州市各民主党派每年均承担一至两项中共党委政府的基层重大课题加强了与基层的协商和责任。如民进梧州市委会在2020年针对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升级版的调研,得到包括民进中央、自治区政协、地方海事等单位和部门的支持,积极向中央和自治区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提案和信息得到重视,部分项目列入了自治区的重大规划。因此,以多方协同体系,充分实现基层协商创新实践,体现出为促进地方发展和化解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1.参与基层协商现代化履职实现创新。从赋能流程分析,参政党基层组织与中共基层组织和政府部门,在关注基层实现"价值共创",实现协商成效中,形成了"授权—主体—团队和人才—结构和价值——创新"的流程,在保障体系的支持下,以有效的参与模式,"赋能"组织、制度、技术、人员的协调有序,携手共进。

2.参与基层履职赋能新格局。在履职创新方面,一是参与基层治理全流程,实现多维度、多层次协商的链条。二是履职实现内容的依法参与,深化协商事项。三是突出多层次成果转化增效,促进履职要素重新整合。四是规范和完善议题的目标设计,促进成果转化。

3.参政党在基层协商现代化履职实现的流程。


二、"短板"效应——参政党基层组织参与基层协商现代化实践的不足。

(一)基层组织赋能主体参与能力"不协调"。

一是参与基层协商事项能力不足,基层组织有效对接的人员能力不强,参政党基层组织未能长期有效利用好基层协商平台。二是沟通不畅,没有形成长期参与的基层协商事项,虽然也参与了一些对社区建设、扶贫等方面的调研,但在需要不断协商和解决的突出问题方面,难以做到长期关注。三是参与基层实践协商创新不足,高层次人才有效参与实践活动的内容不足。

(二)基层组织赋能成果转化流程"不畅通"。

一是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参与基层治理的目标设计和相关问题研究不足,缺乏项目支持。二是调研成果转化协作不多,对基层公共性事项的参与未能与中共党委或者基层党组织等力量互相促进,未能利用好基层政协工作站、统一战线工作站等场所。三是提质增效的保障流程不足,基层组织未形成有效的协调保障方式。

(三)基层组织赋能保障技术手段支持"不完善"。

一是"互联网"协商手段未形成基层"共识",参政党基层组织未能在基层协商现代化中,实现把参政党履职技术系统与中共党委政府基层政务系统、政协协商体系、参政党履职进行整合,不能有效地把基层协商的智慧和共识凝聚起来。二是基层履职增效不强,参政党地方组织"上下联动""跨部门联动""跨区域联动"实践不足。

三、实现"三个维度"——打造参政党"赋能"基层协商现代化的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围绕"六稳""六保"任务,借鉴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实践经验,围绕推动基层现代化建真言、献良策、出实招、求实效。要切实发挥组织优势,为中共党委政府提供基层治理力量,必须要从承得起,加强参与主体能力建设;从接得住,加强基层协商流程;从发挥好,加强履职实现。

(一)承得起——加强参与基层协商现代化能力建设。

1.注重提高基层履职主体赋能质量。参政党基层组织要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在基层实现的长期关注,加强对基层组织的形势教育和能力提升培训,加强基层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和协商现代化的履职信念培养。开展落实基层履职实现的 "使命"担当。

2.注重打通参与基层协商实践通道。在参与基层协商民主和监督中,形成根植于基层的良好互动氛围,把参与基层专题协商、界别协商、重大问题和民生事项的常态化协商作为项目管理。形成充分反映协商成果和参与突出问题办理的履职监督,实现在基层协商中促使突出问题解决。

3.注重加强长期性基层履职创新形式。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在基层实现的诸多领域,设立参与基层协商现代化专家和项目库,做好对基层长期性问题和基层协商的有序参与,打造参与基层事项的专家型队伍,配合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打造基层协商"紧密关系"。

(二)接得住——以流程赋能实现基层协商现代化的决策参与。

1.注重成果实现的转化增效。把参与基层现代化与基层政府、街道、乡镇进行深度协作。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层实现进行"精准化"目标设定,并研究主动承担基层重大课题,形成对话机制。深化研究基层治理目标实现,作为政党协商、政协协商议题,或以社情民意信息向上反映。

2.注重参与基层协商的成果提质。以流程优化实现项目参与的方式,推动多层次协商和多层次调研,把承担问题的协商主体与地方政府基层决策部门进行深入沟通。用好基层协商场所,形成以"问题导向"的综合性长期跟踪和决策流程参与机制,把重点工作形成长期协商"路径图""时间表"加强成果转化。

3.注重参与基层协商现化代的赋能保障。着力建设保障体系中的动态管理和提质机制,不断在调研中和协商阶段性成果评估、协商实现的动态价值评价体系。通过资源和信息供给,如提供各阶段成果评估,阶段目标修正、与相应的部门协调、服务协商议题,实现更高层次价值实现。

(三)发挥好——以技术保障赋能基层协商现代化实践创新。

1.注重打造高效的基层协商技术赋能机制。加大基层协商成果的"数据库"建设,从大数据信息和履职项目进度中,实现"数字沟通和利用平台",主动接入中共党委政府的基层服务平台和协商平台,并在事前、事中、事后协商中,形成大数据评价机制,实现"不间断"的技术和能力支持。

2.注重打造从中央到地方一级的多层次联动体系。不断创新履职方式和方法,把基层治理的成果和难点问题,形成参政党各级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和协商现代化"调研组+小组+平台"的支持和联动机制。可由各民主党派集中优势资源,通过跨地区、跨部门的专项"沟通",实现参与基层协商目标的价值实现。



注  释


[1].谭亚原 《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与思考——以云南省政协"协商在基层"工作创新实践为例》[J].《中国政协》2020—02(60—64)

[2].郭英慧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战略重点与实践选择》[J].《公关世界.理论版》.2020—8(20—21)

[3].习近平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J].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31

[4].容志 《结构发离与组织创新:"城市大脑"中技术赋能的微观机制分析》[J].《行政论坛》.2020—4(90—9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 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N].《人民日报》.2018—02-07(01)

[2].习近平 《决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10.ISBN:9787010184265

[3].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11.ISBN:9787119111612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文件》.[M].人民出版社.ISBN:9787010221465

[5] 柴宝勇 《新中国70年政党理论的回顾与总结》.[J].《政治学研究》.2019—06(36-46)

[6].陈家刚 著《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04.ISBN:9787520142274

[7] 周淑真 《新型制度的理论特色、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20—03(2—9)

[8] 袁燕.《基于技术创新对组织管理模型的复杂性探析》.[J].《价值工程》.2019—25(47—48)

[9]. 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布拉德.史密斯 等《赋能: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M].中信出版社.2017—12.ISBN:9787508676555

[10]. W.理查德?斯科特 《 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利益偏好与身份认同(第4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03.ISBN:9787300279695

 





(作者为民进梧州市委会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