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是大海中的灯塔,是沙漠中的绿舟,是迷茫中的指针,是前行的力量。
事业需要信念。人民政协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国家政治制度建设深谋远虑的重大设计,也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她生根、发芽和成长的力量,来自中华民族的民主信念。
理工科出身的我,对人民政协的认识,始于1999年。那一年,我35岁,从苍梧县农机局调任县政协秘书长,担任县政协委员。“这么年轻到政协,太可惜了!”一些认为政协是“二线班子”、“养老院”,工作就是“鼓鼓掌”、“拍拍手”的朋友对我的调动很是不解。对朋友疑惑,我回之以笑。
工作需要信念。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设计,不应该只是“鼓鼓掌”、“拍拍手”。到县政协工作后,我从书本中认真学习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深入了解人民政协不平凡的历史进程,经常与县政协机关干部讨论交流,注意在县政协履职实践中思考。慢慢地,我对人民政协有了清楚的认识,这一认识又不断增添着我前行的力量。
2005年,我从苍梧县政协调梧州市政协工作后,更加自觉地从实践中深化对人民政协民主的思考、理解和总结。至今,伴随人民政协走过了15个春秋。15年的经历,使自己从懵懂走向成熟,对政协协商民主的认识也从模糊渐变清晰,对发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信念也逐渐坚定起来。其中的两次履职,至今记忆犹新。
一次是在2004年,我在苍梧县政协工作。11月的一天,时任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伯应找到我,要求面见时任主席李盛球,汇报重要事情。他说,县委、县政府整体拍卖国有爽岛电厂意向的消息传出,电厂职工人心浮动。这是事关改革与稳定的大事!李盛球听完汇报后,当即决定把正在进行的委员视察内容调整为电厂改革。随后,我参与了这次视察。2005年1月,县政协主席会议对这次委员视察的报告进行审议,认为国企改革,大势所趋。然而,电厂属多元投资,除要承担7000多库区移民的补偿外,土地、移民、库区管理等尚不完善,如不妥善处理好,必将形成新的遗留问题;建议在土地、移民、库区管理妥善解决前,维持原来的经营模式不变。会议决定以县政协专委会名义向县委报送《关于爽岛电厂改制的建议案》。后所提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采纳,赢来了社会一片赞誉。
另一次是在2012年,我在梧州市政协工作,并任市政协委员。当年,因城建需要,梧州高中、梧州一中初中部整体搬迁。在城建开发之初,原一中初中部的数十棵百年老树及两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雕塑的去留,成了市民关注的热点。就在城建开工当天,网上便贴出了帖子。得知情况后,我立即与市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曾强来到开发现场了解实情、听取民意——这些老树及雕塑是梧州一中100多年来积淀下来的历史和文化,应该好好保留下来。对群众的意愿,我们很快有了思路:一是把老树和雕塑迁至梧州高中新校园;二是向市民公开相关工作的信息。我们把想法汇报给分管提案的市政协副主席何深后,得到了支持。但问题又来了:以什么形式提出、什么主体提交最有效?社情民意信息,可直报市领导,但效果未必最好:提案,承办单位必须答复,但正常提案不行,紧急提案才能紧急办理:对已经引起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集体提案效果会更好。通过联系得知,民盟、民革两个党派正密切关注着事件的发展。经协商,《关于妥善处置一中校园内路树及雕塑的建议》最终以本届政协以来第一件紧急提案、由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和市民盟、市民盟两个党派联名紧急提案提交,得到采纳落实,终使这些老树和雕塑得以在新高中“落户”。
两次履职,一次是在党委决策前,另一次是在决策实施过程中,都因政协的建言得以妥善解决。两次履职,符合人民政协的履职要求,体现的是民主决策,彰显的是人民民主。
今年是人民政协65周年华诞。我有幸与人民政协同行了15载,见证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发展,使自己坚定了民主信念、充满了前行力量,我心存感恩。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我相信,人民政协民主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