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梧州市委员会
  • 党派工商联简介
  • 专题报道
  • 文史资料
  • 理论研究
  • 媒体报道
  • 规章制度
  • 政协知识
人工智能如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 ‖ 同心圆
作者: 梧州政协网日期: 2025-03-11来源: 《广西民族报》(2025年3月7日 第08版)、广西政协 打印


人工智能如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

  

文 |  程志浩 石福才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核心价值,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笔者就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个人建议。


弥合数字发展鸿沟,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加大基建投入,推动数字均衡。政府应加大对民族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实施一系列针对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偏远的民族地区,建设更多的网络基站,提高网络覆盖率,特别是要加强对山区、牧区等信号薄弱区域的网络覆盖。同时,升级现有网络设施,提升网络带宽和稳定性,实现高速宽带网络和5G网络的全面覆盖。此外,建设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为民族地区的数据存储、处理和应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降低民族地区开展数字化业务的成本。


开展技能培训,普及数字教育。针对民族地区不同年龄层次和职业群体,开展多样化的数字技能培训和教育普及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将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相关课程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例如,开设编程课程、机器人课程等,激发学生对数字技术的兴趣。对于成年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电商运营培训、数据分析培训等,帮助他们掌握实用的数字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面向老年人的数字技术普及活动,帮助他们克服数字鸿沟,享受数字时代的便利。


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数字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数字产业企业到民族地区投资兴业。通过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在民族地区设立研发中心、数据中心和生产基地,带动当地数字产业的发展。同时,培育和扶持民族地区本土的数字产业企业,为其提供创业孵化、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全方位的服务。例如,设立民族地区数字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本地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项目,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如发展民族特色的数字文创产业、智慧农业等。


精研算法优化策略,化解文化认知偏差


广采多维数据,保障准确全面。在算法训练数据的采集过程中,要广泛收集各民族多维度的数据,避免数据的片面性和偏差。不仅要收集经济、人口等常规数据,还要深入挖掘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数据。例如,在开发涉及民族文化推荐的算法时,要全面收集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历史故事等数据,确保算法能够准确反映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去除错误数据和噪声数据,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组建专业团队,审查算法伦理。成立由民族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算法伦理审查委员会。在算法开发前,对算法的设计目标、数据来源、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进行全面的伦理评估,确保算法符合公平、公正、包容的原则。在算法开发过程中,进行实时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在算法上线后,定期对算法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和审查,一旦发现算法存在偏见或可能引发文化误解,立即要求开发者进行调整和优化。


公开关键参数,提升算法透明。要求算法开发者提高算法的透明度,公开算法的基本原理、运行机制和关键参数,让用户能够了解算法的决策过程。同时,加强对算法可解释性的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够解释算法决策依据的技术和工具。例如,在图像识别算法中,当算法对民族服饰进行识别时,能够给出识别的依据和判断标准,避免因算法的不透明而导致误解和不信任。通过提高算法的透明化和可解释性,增强各民族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信任和接受度。


推动人工智能与民族工作深度融合,实现协同创新发展


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数字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各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综合性的民族文化数字化传播平台。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多语言版本的平台界面,方便各民族用户访问。运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对民族文物、古籍、音乐、舞蹈等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和整理,建立高质量的民族文化数据库。在平台上,采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如虚拟参观民族博物馆、体验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各民族的文化。


结合产业需求,开发智能需求。结合民族地区的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开发智能服务系统,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农业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通过传感器收集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等数据,运用智能算法分析数据并提供科学的种植建议,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优化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策略。在工业领域,引入智能制造技术,提升民族地区传统工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


运用智能科技,构建治理体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民族地区智能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在社会治安管理方面,利用智能监控摄像头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测社会治安状况,及时发现和预警违法犯罪行为。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智能交通系统,优化交通信号控制,缓解交通拥堵。在公共服务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育、医疗资源的配置,如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偏远的民族地区;利用智能医疗诊断系统,提高民族地区的医疗诊断水平,为民族地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在人工智能时代,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民族地区数字化水平,创新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的动力,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更要持续探索和创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科学的方法,不断开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新局面,让中华民族的团结之花在人工智能时代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