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梧州市委员会
  • 党派工商联简介
  • 专题报道
  • 文史资料
  • 理论研究
  • 媒体报道
  • 规章制度
  • 政协知识
“以新促质”正当时
作者: 张连起日期: 2024-03-18来源: 中国政协杂志 打印

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具有一系列战略性有利条件的坚实支撑。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1.png

走过不平凡的2023年,中国经济在砥砺奋进中迎来2024年新开局。图为2024年1月23日,在福建厦门东渡港区现代码头,3700余辆汽车陆续驶上"上汽安吉申诚"号汽车滚装船,这是厦门口岸单航次最大批量汽车出口。(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甲辰龙年的新气象,标注了观察中国经济的新维度。

春节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且是观察中国消费经济的重要窗口。近日,各类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假日的消费经济大盘数据非常亮丽。今年春节假期全国重点文旅景点的游客数量达1.23亿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了22.8%;内地春节档电影票房达80.16亿元,总观影人次1.63亿,破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场次、观影人次纪录;春节期间家庭聚餐增长显著,全国夜市消费规模占比约53%,较2023年同期增长48%,休闲街区门票增长1倍以上……一系列数据不仅表明了2024年春节消费经济强劲反弹,而且折射出全国消费信心的向阳成长。

"新春第一会"往往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多个省市的"新春第一会"不仅是工作动员令,更是新一年经济发展的冲锋号。推进重大项目加力扩投资、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聚焦新质生产力布局新赛道、推进高质量发展,吹响了"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加速"全力拼经济的号角。

新征程没有捷径,唯有实干。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拼出"开门红",拼出全年胜!

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怎样才能继续成功?2月19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中一句话,恰似一声春雷: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改革的味道要浓,成色要足。"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寄语:"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要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向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动力!

偏见归于无稽,事实胜于雄辩。近年来,从所谓"产能过剩论""债务危机论""经济硬着陆论"到"经济失速论""经济见顶论""经济崩溃论",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执着于渲染中国经济的各种利空,时不时就跳出来唱衰中国经济。一个最响亮的回答是中国经济恢复向好的事实。2023年,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的风险挑战,中国经济交出了总体回升向好的答卷,全年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展现出抵御短期波动、赢得长远发展的强劲韧性。

今天的中国,经济版图之上形成了超4亿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外贸不断实现新突破,进出口总值超42万亿元;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至44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和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简言之,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具有一系列战略性有利条件的坚实支撑。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这一切,给了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强大信心和充沛底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新经济变革、以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是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最大的落地场景在于产业升级。因此,新质生产力也来自以数实融合和绿色智造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阵地",到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都是新质生产力的用武之地。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跃居全球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突破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新材料一个产业的总产值就超过5万亿元,一条条新赛道正塑造出中国经济新优势。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连年增长,目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1.2万余家,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培育新质生产力,应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提高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培育新质生产力,应在科技创新引领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建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

培育新质生产力,应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生态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支持大型企业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开放创新资源,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整个产业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应加强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创新法律法规体系,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在改革创新中挖掘潜能,在积极进取中开拓新局,就一定能迎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未来。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

作者:张连起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会长

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