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春,笔者在梧州市尚信会计职业夜校毕业,校长袁功甫是梧州伤兵医院的少校书记长,他介绍我到该医院当了一名上士文书,并鼓励我:要努力做好,不久我会升你为少尉司书。
设在梧州富民坊的178后方医院(原名84陆军医院)是国民党在抗日战争的伤兵医院。全院共有员工三十人左右,有数十个床位,也有医疗室和手术室。那些伤兵都是从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与日军作战负伤后送到医院的,而且是伤势很重的(送来没有轻伤的)。
我们两个文书员,每日都是不停地抄写入院证明和死亡证书,入院人数有时十多人,有时只有几人,但每天死亡人数每每多于入院人数。死亡原因,可以说是千篇一律:多是“心脏衰竭”和“心脏衰弱”。
当时医药十分缺乏,甚至连开刀、开锯时急需使用的麻醉药也没有。我曾多次在手术室的门外、窗前,见到、听到开刀剖腹及截肢手术等,伤员多数是捆绑在手术床上不能动,口里则大声呼叫:“哎呀,痛死我了……”、“我愿意死去算了……”,有的确实无药可救的,使见者伤心,闻者流泪。我多次见到这些惨状,忍不住黯然泪下,只能掉头走开。
我们医院有多少员工?有多少伤兵和床位,我们因军事秘密是不敢打听的。但是有一次,有位少将军官从第七战区(有说是广州行署)到医院视察,医院就对员工,全部发放新军服,全部列队欢迎,我看我们全部员工包括医院、院长等约有30余人,没有一个是女的。伤兵队伍就多一点,大约有四五十人。上级视察后,已发的军装就全部收回去。
我在该院只服务半年左右,自己知道:为伤兵服务也是为抗日效劳。我们文书室与手术室相隔不远,每每听到伤兵的喊叫声,心里很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