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火柴厂从1921年筹办到1952年诞生,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兹分述如下。
一、黎竹林筹办开始(1921~1933年)
1919年在梧州的广东人黎竹林,在梧州筹办一家化砂玻璃厂,那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由于在战争中,各帝国主义国家多从事军工生产,无暇生产日用工业品,市场上火柴缺少,群众争购。
具有眼光的商人,都看到从事火柴工业生产有大利可图。黎竹林也想到这一着,很想转移资本办火柴厂。这时,适逢在日本神户经营火柴原料的商人麦宪平,偕同麦郎初(广东人结拜为兄弟)来梧招揽生意,找到黎竹林相谈。最初愿意洽办远洋运输业务。及后才谈到筹办火柴工业比办玻璃厂更有前途。双方才决定开办火柴厂。
当时投资的股东有:黎竹林、麦宪平、麦郎初、徐泽生、李福生,还有几个小股东。以化砂玻璃厂作为火柴厂工场,并作如下分工:黎竹林为经理兼负责招工,另外聘请工程师梁宇廷协助。麦郎初负责生产规划,工艺流程;麦宪平负责采购。从日本采购主要的火柴原料有:白药、赤磷、白蜡、牛胶等。在机械方面,则有排版机三部,齐梗机一部,划坑机一部,刨片机两部,切纸机一部,小油渣机一台,为梗片工场动力之用。厂房两间,面积约1002,招雇工人100人,采用“梧州牌”商标,日产火柴五十箩(每箩1200小盒),产品交由谦源和福生两间商店专卖。
1925年,梧州火柴厂因内部股东争吵,大鱼吃小鱼,鲸吞了利润,拆退了小股东,换掉股票。黎竹林等几个股东,又筹商组合,把梧州火柴厂改名为怡和祥火柴厂,继续经营,商标也更换采用“怡和祥”的字样。到了近三十年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统治的压迫,城市商业凋敝,农村经济破产,火柴在市场又出现不景气现象。瑞典火柴垄断集团挟其雄厚的资本,又将其生产过剩的火柴,大力向我国倾销,怡和祥火柴首先受其冲击,由于其资金脆弱,不能维持,被迫停产,解雇工人。至1931年黎竹林等人再扩充投资,恢复生产。改名为振兴火柴厂,用“振兴牌”作商标,取其名有吉利的意义。并增购有排板机二部,刨片机一部。工人人数增到180名,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充,日产火柴70~80箩。
经营火柴工业需要有大量资金。资财雄厚者可直接向外国订购整批原料,不受经纪商抬高卖价。及在夏秋之间产制大量梗枝盒片,以避雨季来临之用。当时黎竹林合伙经营的振兴火柴厂未有足够上述的条件,于是不能不仰仗广东陈吉甫所主持的东山火柴厂,于原材料短缺时,要求接济,以维生产。而广东火柴帮商人,亦久欲霸占广西火柴市场。若广西市场打开,则把火柴倾销到云南贵州两省,购买土产回运,是大有可图的。于是陈吉甫以诸多方便来拉拢黎竹林,通过原材料供应来控制振兴火柴厂。东山火柴厂系大型工厂,其原材料整批向外国订购,机械生产力强,产量大,成本低,因之火柴售价便宜,群众乐于购买。而振兴火柴厂产品单就原材料进价比较,无论在内地采购的,或由东山火柴厂接济的,其价必贵,而且生产工序又采用人工制作居多,量少质差,这样在市场销售就敌不过舞龙牌火柴。虽几经挣扎,结果黎竹林只得败下阵来,不得不把振兴火柴厂折价拍卖给东山火柴厂,这是一种商业竞争的结果。
二、陈吉甫经营时期(1934年~1939年)
1934年梧州火柴厂易主,由东山火柴厂经营,改名为广西火柴厂,仍沿用舞龙牌商标,以广招徕。其所以取名为“广西”火柴厂的原因是:使群众误为广西省府所经营;另又为税款着想(申请权贵们给以优待)。在陈吉甫经办广西火柴厂时期,另外投资的股东有罗文干、罗文伯、陈吉甫、利耀辉、黄刚克、黄体任等人。陈吉甫为经理,利耀辉为工程师,住厂管理生产业务。厂房面积大为扩充,新建十号仓和十一号仓两座,专为屯存原料及成品之用。生产工场分为柴枝盒片部,收发盒、贴招扎盒部,排板部(包括筛柴、蘸蜡、上药烘干),扫柴、折柴装盒部,包装人笠部。在机器设备方面有:排板机26台,刨片机6台,切片机3台,划路机2台,立式蒸汽机一台,以带动梗片工场使用。全厂工人600多人,每日生产火柴300~400件,这是该厂兴办以来最兴旺的时期。
这时广西政局初定,整顿税收,火柴税率提高,难获巨大的利润。桂系李、白、黄主政,兴办各种工业,谋经济实力的发展,以巩固其反动统治。陈吉甫私自忖度,感到自己不能与财力雄厚的地方势力作斗争。加上他的政治后台大股东罗文干又病死,陈吉甫不得不决意停办,于是强迫工人日以继夜开工,把积存的梗枝盒片全部原材料赶装火柴,急运出厂销售,资金分散,遣散职工,结束了厂务。只剩下管理员二人及警卫三人留厂看守。剩下的不动产机器工具,厂房设备,以及少量原材料、半成品等,欲顶售给广西省政府,磋商经年,才折价拍卖成议。于是,这间厂便落人官僚资本的魔掌。
三、广西火柴公司经营时期(1940~1949年)
广西企业公司于1939年成立于桂林,着手处理广西省府前建设厅所管辖的工厂,如柳州水泥厂、宾阳陶瓷厂、贵县糖厂等,先派人接管清理,并逐步恢复生产。该公司派钟杰生于1940年接收广西火柴厂。经一年多的筹备,先清理全厂的固定资产,主要原材料及半成品,分别列册点收,物色熟练工人,作开工的准备。惟缺少流动资金,省府亦未有专款拨给,开工无期。适逢广西企业公司总经理赵可任因公往上海,相商于上海新华实业银行经理王志莘,由他介绍与火柴巨子刘鸿生认识,三人共同洽商筹办火柴工业。王刘二人同意合作,刘鸿生从重庆原料厂拨给200箱白药(每箱50公斤),时值两亿元,作为投资。
刘鸿生系我国实业巨商,他除在西北办有大规模毛纺厂之外,尚在长江流域一带,开办有火柴厂多间,如:上海大中华火柴厂、杭州火柴厂、重庆火柴厂,在香港亦设立有大中华火柴分厂,欲独霸全国火柴市场,垄断大量利润。华南地带亦为觊觎之目标,惟受到广东帮火柴商人所抵制,未能得逞。今能与桂省合作,兴办火柴工业,实系千载难逢的机会。故洽商成议,即从上海大中华火柴厂派出经理周太初为代表,来梧视察。及后另由刘鸿生指派工务杨成智,财务潘家余及叶沈两工务员来梧进厂,广西企业公司亦派出工程师李振歧到厂(他系留学苏联,与赵可任相识),一起进行开办工作。
1941年,筹备工作完毕,仍生产“舞龙牌”火柴。因东山火柴厂提出异议,乃改为“无脚”的舞龙牌,及后又出天鹅牌火柴,在市场上甚得群众欢迎,畅销全省各地尤其湘西一带。上级派钟杰生为副经理,主持厂务。杨成智为工务股长,潘家余为财务股长,李振岐专管梗片生产、机器设备维修工作。各工段均设置有工长,负责管理及检查工作。
生产工段则分为:⑴盒清房专管收发盒、贴招工作。⑵油药工段包括炖胶、蘸蜡、上药、烘干和舂白,黑药等。⑶齐梗、排板、装盒,扫磷、包装等则属于三工段。梗片工场则分刨片、钹片、划路、埋片、切梗等工段。晒枝则成独立工段。必须在夏秋两季,藉太阳的热力,晒干大量柴枝,以备春季天雨之用,工作是比较繁忙的。同时在本市、南宁、柳州、桂林各地设有门市部,掌握火柴直接销售权。
广西火柴厂原筹集资金五亿多元(以当时币值计,1948年核资折港币八十四万元,共十二万股)。广西省府以原有房地产、机械设备、原材料等折价投资达三亿元,刘鸿生、王志莘、范希屯轉人以白药款及少数现金共两亿多元作投资。当时系广西和上海两方面合办,未有其他小股参加。1943年在桂林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管辖梧州和八步两厂。为了符合公司企业办厂的规定,乃将广西省府所占有广西火柴厂的资金,分落在黄子敬(即钟岳)、李任仁、孙仁林、郭德洁、曾其新、何海筹、陈雄、王逊志八人为股东(1948年核资共占52,990股,实际上侵占了火柴厂的财权。
1944年春,李一尘接任梧州火柴厂经理。1946年,李一尘上调桂林工作。火柴公司再派钟杰生为经理。
1944年8月,梧州沦陷,工厂全部疏散,搬往藤县丹竹村,继续生产,以维持职工生活。搬厂第二天,国民党军警早已仓惶逃散,隔邻的军粮仓失火,波及火柴厂的建筑物全部被焚毁,仅剩下10号和11号两个仓库,贮存有未及搬走的物料未受损失。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厂方派员积极清理被焚毁留下的危墙断壁,重建工场。同年除梗片工场还留在丹竹生产外,其余全部于10~11月陆续搬返梧州,恢复生产。为了筹集资金,增建厂房,广西火柴公司董事会通过,梧州和八步两厂股东,按照股票金额,增资50万。以解决短少现金问题。款收集后,将排板工场再扩大,增建盒清楼、梗枝楼两幢,扩大晒地,增添切纸机、印刷机各一台,招纸印刷,可以自给。但由于“国币”贬值,物价波动,工厂很难维持,而职工的生活亦大受影响,受到沉重的灾难。到解放前夕,职工人数达600多人,产制火柴120件/日,成为本市轻工业略具规模的火柴厂。
四、梧州火柴厂的新生
1949年11月25日,人民解放军开进了梧州山城,梧州解放了。在国民党军警撤退时,全厂职工组织强大的队伍,白天生产,晚上巡逻站岗,保卫工厂。
解放后,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梧州市军管会派出军事代表程祺同志率领十多位联络员进驻梧州火柴厂。在军事代表领导下,汽笛拉鸣,爆竹燃放,解放后第三天即恢复生产。此后组织职工学习政治,学习文化,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他们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人各种运动,并发扬当家作主精神,搞好生产和建设。
1952年把私营的永光火柴厂和广西火柴厂合并,组成梧州火柴厂,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人生活步步提高,厂房面积比解放前扩大了三倍,1979年火柴生产比1949年增加六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