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梧州市委员会
李济深的敌后抗战诗作
作者: 曾强日期: 2025-11-21来源: 当代广西 打印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儒将”之风——军事将领文武兼修、义勇双全,兼具军事谋略与文人素养,并以诗词记录戎马生涯、抒发家国情志,从岳飞的《满江红》到辛弃疾的《破阵子》,皆为“儒将诗史”的经典范式。李济深先生作为杰出的爱国将领与政治家,其抗战诗作正是这一传统在近代的延续与创新。尤其是他在广西的敌后抗战诗篇,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抗战精神,既记录了敌后抗战的真实历史,又凝聚了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抗争意志,成为动员民众、批判时弊、凝聚士气的文化抗战武器。


1940年9月,李济深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他在广西敌后坚持抗战长达5年。在这艰难的5年间,李济深写下多篇抗战诗作,以诗言志,字里行间充满对国难当头、山河破碎的深切悲愤,流露着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惆怅心绪,更抒发了他誓死抗战的坚定决心与抗战必胜的信念。这些诗作并非单纯的个人抒情载体,而是融合抗战现实语境的篇章,生动展现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面对强敌时的大无畏精神。

由于蒋介石的排挤与打压,李济深虽名义上管辖4个战区、指导8个省的相关工作,实际权力却受到诸多限制,难以充分施展抗敌抱负。在桂林任职期间,他写下《桂林书感三绝》,其中“伏波功业今何在,留得江山骋敌骑”一句,道尽了他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也表露着渴望如伏波将军驰骋沙场、挥戈杀敌的壮志雄心。

抗战期间,日军对桂林实施严密封锁,导致当地物资供应极度紧缺,军民的基本生活与战备需求面临严峻挑战。为缓解这一困境,李济深在桂林先后8次主持召开八省盐粮会议,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全力解决军民的食用供给难题。为节省汽油这一战略物资,李济深拒绝乘坐汽车,改为每天骑马上班。他曾留下一句振聋发聩的名言:“一滴汽油一滴血,浪费就是亡国奴。”他不仅以身作则践行节约理念,还于1943年9月写下《节储箴言》一诗,公开发表在报刊上,呼吁全民节俭、共克时艰:


江河成大,细流不捐。

节以制度,约以养廉。

铢积寸累,集垤为山。

溯彼倭夷,犯我岩边。

豺牙肆逞,星火燎原。

国仇家恨,湔雪宜先。

今日何日,愿共勉旃。


1944年9月,桂林局势危急,李济深采纳周恩来的建议,从桂林返回苍梧县老家,毅然决然坚持敌后游击战。他首先前往贺县八步,探望从桂林疏散至此的何香凝、柳亚子、梁漱溟、千家驹、欧阳予倩、莫乃群等民主人士,与众人一同商议开展敌后抗日救亡工作。其间,他参加了贺县的群众大会并发表演讲。他在贺县浮山写下《题浮山诗》,借眼前山水抒发心中情怀,将炽热的爱国之情融入诗句之中:


临江江水去悠悠,却有浮山水上留。

纵历洪涛千万劫,依然砥柱障中流。

诗中“纵历洪涛千万劫”的铿锵誓言,正是李济深奋不顾身、立志成为抗战“砥柱”的生动写照,诠释了中国传统“儒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精神风貌。

中共南方局始终高度关注李济深孤悬敌后抗战的安危与斗争情况。董必武特意派出中共党员狄超白从重庆前往桂东南,与李济深取得联系,并留在其身边协助工作。

1945年1月,李济深带领狄超白、胡希明以及次子李沛金等20余人,前往岑溪、容县、北流、玉林、陆川、茂名、罗定、郁南等地,联络当地民主进步力量。李济深沿途多次发表演说,言辞慷慨激昂、饱含爱国热忱,还写下《过北流》《路过玉林》《赶茂名》《纪念黄花节》等诗作。他时常在马背上吟咏诗句,将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融入诗中,倾诉内心难以释怀的困苦:

舆马分驰到北流,两旁父老尽凝眸。

时人那解余心苦,惆怅将军已白头。


1945年3月,李济深抵达广东罗定,出席了当地举行的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大会,并向在场的抗日游击队员发表讲话。他有感于当时的抗战形势与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当场口占一绝,痛斥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有愧于辛亥革命先烈的奋斗与牺牲:


为挽危亡肯顾身,对扬先烈倍伤神。

年年纪念黄花节,不愧黄花有几人。

李济深少年时期便立下“但令身许国,何必列王侯”的远大志向与报国抱负。在国家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李济深以诗为刃、以笔为枪,传递抗敌御侮的决心,这些诗作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抗战文化思想。

“将军本色是诗人。”李济深的抗战诗篇,大多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是他个人内心最为忧愤伤怀的时刻,其文化价值在于“个人情志”与“民族精神”的深度融合——他的忧愤,并非个人情绪的宣泄,而是整个民族在危亡之际的精神缩影。诗句积愤难平却又不失坚韧,沉郁寡欢却始终饱含希望,既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厚爱国情怀,又彰显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更传递出“坚持抗战走天涯”的英勇气概:即使“失了华南”“将军白头”,只要“神州不是散沙”,抗战终将胜利。

这是一位“白头将军”的家国情怀,一名爱国志士的赤子之心,一个民族在危难中永不屈服的文化底色。



(作者系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梧州市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员,梧州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主任)


上一篇:《战报》中的抗战记忆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列表

二维码

本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