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是为了时刻警醒
◆◆◆
文 | 常青树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载岁月流转,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浴火重生的历史记忆从未远去,那场伟大胜利的精神光芒始终照耀着民族前行之路。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举办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的隆重纪念大会、盛大阅兵式等活动,既是对历史的庄严回望,也是对未来的坚定宣示:铭记胜利,更要铭记胜利背后的牺牲;纪念辉煌,更应剖析辉煌背后的逻辑;礼赞胜利,更须思考如何让和平火种永续长明。
胜利之源:文明觉醒,超越力量对比
传统史学叙事常将抗战胜利简化为军事力量对比,但历史的深层逻辑远非如此。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中国以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之力,对抗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全面占优的侵略者。抗战爆发后,日本军事装备呈碾压之势,甚至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然而,平型关一战,八路军以装备劣势之师取得首战胜利,歼敌千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信心;百团大战中,敌后军民通过大规模破袭交通线、拔除据点等行动,重创日军后方补给体系,有效削弱了敌军控制力;台儿庄一役,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硬抗日军精锐,创下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这些战役表明:战争的胜负并非仅由强弱决定,更多的是取决于文明觉醒的力量。
军事装备的代差可以量化,共赴国难的民族力量无法计量。当淞沪战场上,爱国将士以有限的装备,英勇对抗敌方的飞机与坦克时,当延安农民用土法制造地雷封锁敌占区时,当儿童团员穿越封锁线传递情报时,中国人民已从落后挨打的切肤之痛中觉醒:捍卫民族尊严,不仅需要武器,还需要宁死不当亡国奴的文明意志。地道战、地雷战等游击战术的创新,是对生存权、尊严权的终极捍卫,是中华文明在绝境中迸发的创造力。
80年后的今天,国际局势波谲云诡,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铭记这段历史,就是警醒我们:文明的生命力不在于武器的锋利,而在于面对危机时的团结与觉醒。无数先烈以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长城,今天更需要我们以强国有我的担当,守护这一盛世荣光——这是14年抗战留下的最珍贵遗产。
胜利之道:民族团结,铸就历史伟力
历史的深层逻辑,蕴含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之中。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中国共产党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钥匙,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化为全民共识,推动各党派、各阶层超越分歧,形成“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抗战格局。这种团结不是简单的力量叠加,而是将家国同构的传统理念升华为保家卫国的共同意志,实现了从分散抗争到全民族集体觉醒的历史飞跃。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这种团结在全民族抗战的旗帜下落地生根:东北抗联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原中与日军周旋,用冻僵的身躯守护“宁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的尊严;西南联大师生在日军轰炸间隙坚持授课,用琅琅书声传递“文化不灭、中国不亡”的信念;海外华侨节衣缩食捐款购飞机,用赤子热忱诠释“家国天下、舍我其谁”的担当;更有百团大战中送水送饭的百姓、台儿庄战役里抬担架挖战壕的群众、淞沪会战中捐钱捐物的救亡团体……这些看似分散的个体行动,因为共同的信念而形成共振,最终汇聚成不可战胜的历史洪流。在前线、后方、沦陷区、国境线外,谱写了一首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的壮丽史诗。
历史证明,各民族、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团结力量,是中国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关键因素。这种团结,超越了简单的组织动员,是“和为贵”智慧的现代升华,是面对外侮时全体中华儿女摒弃前嫌、共御强敌的精神密码。今天,举国上下重温这段厚重的民族记忆,就是要告诫我们:团结是破局的利器,也是守成的根基。唯有凝聚共识、众志成城,方能守护民族尊严;唯有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方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这是历史辩证法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胜利之思:铭记历史,守护永续和平
正义的力量不可战胜。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平型关大捷到滇缅远征,从武汉会战到百团大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段历史深刻昭示:战争不是我们的选项,中国的抗战既是民族救亡,也是世界正义的捍卫;中国追求民族复兴的道路,始终与天下一家的和平理念同频共振。
环顾当今世界,战争阴影并未离我们远去。和平如同空气,拥有时不觉珍贵,失去时方知致命。中国高规格纪念这场胜利,本身就是对和平理念的一次深刻诠释。特别是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大会,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凸显这场胜利是为全人类所珍视的共同记忆,反映的是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普遍期待,昭示着世界和平需要争取,也需要维护,更需要各国共同捍卫。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从维和行动到发展援助,中国用行动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与当年抗战的世界意义一脉相承。
胜利之光:精神传承,照亮复兴之路
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抗战胜利留给中华民族最珍贵的遗产,是淬炼于战火的精神丰碑。赵一曼面对酷刑时的钢铁意志,杨靖宇“头颅可断腹可剖”的忠贞不屈,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跃崖的血性壮歌……这些精神品质凝练成伟大的抗战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让历史如镜、丰碑不朽、精神永恒。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80年来,这簇精神火炬从未熄灭:抗美援朝战场上,“钢少气多”的志愿军用生命捍卫主权;改革开放初期,“杀出一条血路”的创业者以闯劲书写奇迹;脱贫攻坚一线,不获全胜不收兵的驻村干部用汗水践行初心和使命……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图谱,看似各有侧重,实则血脉相连,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库。历史证明,铭记历史是为了走向未来,纪念胜利是为了永远胜利,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是激励民族战胜艰难险阻的动力源泉。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今天重提胜利,不是沉溺荣光,也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清醒认识到,民族复兴从未如此接近,风险挑战亦空前严峻。传承精神需创造性转化。唯有以胜利为坐标,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校准方位;以精神为火炬,在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中砥砺前行;以复兴为使命,在民族复兴与世界大同的进程中勇担责任,我们方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方向,让胜利光芒永远照亮复兴之路,让中国式现代化走得更稳、更好。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还是对未来的最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