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辆三轮摩托车并排停靠在行车道边缘售卖食品。记者 陈凡 摄
对于流动摊档占道经营该如何整治,不少网友在留言区展开讨论、建言献策。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有什么“金点子”。

@来喽:城市要发展,也要接纳地摊经济。
@K&Jen:业态的存在,必然有其背后的市场。希望城市综合治理着眼于百姓能安居的同时也能乐业,正所谓“安居”“乐业”嘛。
@徐誠聰:一个是在附近规划位置,另一个是增加监管和提升食品安全。
@Aries:在附近划设区域,引导摊贩在划定的区域内摆摊。占道摆摊的必须严格执法,疏堵结合,没有了客流量在路边,自然发展不起来。
@Crystal:这种摊档卫生问题堪忧,还是要规划一个固定区域,登记后才能营业。
流动摊档治理不仅关系着市民的日常生活,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一环。市政协委员、梧州学院机械与资源工程学院院长钟山认为,当前梧州市部分流动摊档占道经营导致道路拥堵、环境卫生恶化,甚至引发矛盾纠纷,监管整治呈现“整治—反弹”循环,难以根治。问题根源在于以下三方面,首先民生需求与管理之间存在矛盾,即一方面流动摊档为市民提供便利生活服务,另一方面也因缺乏规范管理导致公共空间被无序占用;其次是政策落地不足,尽管梧州市城市管理监督局已出台《夜间经济市容环境卫生工作方案》,但临时摊点规划、配套设施(如充电桩、垃圾桶)覆盖仍不完善;三是协同机制待加强,相关职能部门间联动不足,如二手车行占道经营问题涉及多个部门,易形成监管盲区。
对此,钟山给出三点建议:疏堵结合,科学规划。参考重庆垫江县“一园两用”模式,在校园周边、商业区划设临时规范摊位,明确经营时间、摊位规格及经营范围,推动“游摊”向“坐商”转型;优先利用闲置空地、边角地带设置摊区,如梧州学院周边可试点“美食长廊”,配套分类垃圾桶、油烟净化设施,兼顾烟火气与秩序感。
强化长效监管机制。推行“城市管家”包片管理制,将摊区卫生、经营秩序责任到人,实施动态考核;联合城市管理、交警等部门,对屡教不改的无证经营者依法取缔,对规范经营者简化审批流程,提供经营指导。
科技赋能与舆论监督联动。借助“群众提·委员议”栏目,建立“市民投诉—委员建言—部门整改—媒体回访”闭环机制,通过新媒体平台实时公示整改进展;利用智慧城管系统,对重点区域占道经营行为进行AI识别预警,提升执法效率。
总之,流动摊档治理需平衡民生需求与城市秩序,建议以“规范代替驱赶、引导代替处罚”为原则,既保障摊贩生计,又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期待通过多方协作与创新实践,让梧州的街头巷尾既有“烟火气”,更有“文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