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梧州市委员会
  • 党派工商联简介
  • 专题报道
  • 文史资料
  • 理论研究
  • 媒体报道
  • 规章制度
  • 政协知识
提升养老服务 减轻生育负担丨自治区政协常委围绕“一老一小”建言献策
作者: 黄伟日期: 2025-07-08来源: 广西云-广西日报 打印

图片

对话嘉宾


郑胜景 自治区政协常委、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黄振饶 自治区政协常委、梧州市政协主席

杨正川 自治区政协常委、玉林市政协副主席

韦芬萍 自治区政协常委、贵港市政协副主席

陈德斌 自治区政协常委、利远投资管理(广西)有限公司董事长

优化资源布局 健全供给体系

【镜头】在容县老年养护院,85岁的陈奶奶自主站立,随着音乐缓缓摆动身体,这一场景让医护人员倍感欣慰。3年前刚入院时,这名帕金森氏病患者四肢僵硬、无法自主活动。如今,她不仅能独立进食,还能在护理员陪同下完成康复训练。容县以县社会福利院为枢纽,统筹南北中三大片区建立5所分院,整合医疗、护理、膳食等资源,为219名在院老人构建“医养一体、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

黄振饶:我区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但我区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存在产业发展动能不足、产品服务供需错配等问题,应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建议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用房配套供给和规范管理的相关政策;推进居家养老家庭适老化、智慧化改造;打造“虚拟养老院”,形成网上网下贯通的接单派单、打卡服务、跟踪评价和服务监管的流程,促进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

健全社区养老功能,依托社区机构、社区医院等载体,建设护理型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和利用社区老年活动室、社区文化站等老年人康养活动平台;搭建“社区+物业+医疗巡视”服务平台,为社区老人提供健康检查及日常保健等常态化服务。

韦芬萍:托育服务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是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的重要途径。建议“扩面”增总量,通过发展社区普惠托育、市县乡普惠托育、用人单位办托等,扩大普惠托位供给。

打造社区“15分钟托育服务圈”,与知名托育企业合作,发展以社区托育服务为特色的托育机构,盘活社区存量资源和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托育服务设施,举办社区普惠托育园。

推动市、县、乡托育服务发展,实施各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支持建设县、乡普惠托育机构,推进“托幼一体化”,盘活乡镇中心幼儿园、儿童之家等现有资源,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利用现有资源增设托班。

加强智慧应用 提升服务水平

【镜头】SOS报警设备、智慧健康守护仪、燃气探测器……走进南宁市西乡塘区鲁班社区城市养老服务中心,各种服务于老人的智能化设备映入眼帘。该服务中心针对独居、高龄、失能老人家庭,提供7×24小时紧急联络援助呼叫服务、居家安全监护等智慧照护,将服务向社区及周边老年人延伸。

陈德斌:智慧养老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实现养老服务资源高效整合与精准对接,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路径。

建议构建智慧养老技术应用生态,打通民政、卫健、医保等部门数据壁垒,实现“一网通管”。开发功能模块,设置紧急呼叫响应、健康监测预警、养老服务预约等功能,提供“一站式”服务。

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实现居家养老智能化,为独居、空巢老人免费安装智能手环、门磁传感器、烟雾报警器等设备;开发“家庭养老床位”系统,通过远程视频、智能护理床等设备,将机构服务延伸至家庭。

社区养老便捷化,在社区建设智慧养老服务站点,配置智能体检一体机、助餐机器人等设备;开发社区养老服务App,提供助洁、助浴、代购等线上预约服务。

韦芬萍: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化安全服务体系还需完善。建议打造全区智慧托育平台建设工程,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构建“安心托幼”服务应用场景,建设智慧托育服务、智慧托育管理、智慧托育决策三大平台,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激活社会活力 优化投资环境

【镜头】近日,在贵港市港北区铭源萌立方高铁普惠托育园,教室里传来孩子们阵阵欢笑声,老师正带领小朋友们玩游戏。这家去年11月开园的托育机构,提供日托、半日托等多元服务,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放心托、轻松带”。港北区推动托育服务普惠化,对已备案的托育机构将发放每名学生每月200元运营补贴,水电气按居民价格收费,降低托育机构成本。

杨正川:尽管我区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托育服务,但存在审批流程繁琐、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企业投资意愿下降。

建议简化审批流程,强化政策支持,推行托育机构“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提供“一站式”备案服务,压缩办理时限。对社会力量举办的普惠托育机构按实际收托人数给予一定的补贴,推动托育机构用水、用电、用气实行居民价格政策,减轻托育机构负担。

建议加强行业自律,规范托育服务,开展托育机构星级评定。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参与托育服务,对表现突出的机构给予奖励。

郑胜景: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形式,不仅能弥补养老服务缺口、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更能将养老服务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新动能。

建议根据老年群体的多元需求,开展生活照料志愿服务,针对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协助穿衣、洗漱、喂食、就医等服务,组织志愿者帮助打扫、洗衣、采购;鼓励低龄健康老人与高龄失能老人建立互助关系,形成社区互助养老氛围。

开展精神慰藉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陪伴老人聊天、下棋、打牌,组织开展广场舞、健步走、歌咏、阅读、朗诵、书画、摄影等文体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健康养生志愿服务,组织医护人员义诊,邀请专家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康复护理指导和心理疏导,保持身心健康。